安氏续族谱序        一般做事都是首次做很难,再次做比较容易。只有大家族修谱却是首次做难,续谱仍然很难。至于在第十多世之后、离上次修谱八十余年之久才续谱,尤其难上加难。一个家族的人自其始祖以来,或是某支,或是某派,或与某近,或与某远,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因为有家谱的原因。如果没有续谱,有的一人有几个儿子,有的一人有十几个孙子,而儿子又生儿子,孙子又生孙子,繁衍十几世之后,时间加起来有八十多年之久,家族人口上百、上千、上万而数不胜数了,即便有贤能人士也不能理清家族的枝枝蔓蔓,无法知道家族的人口数量和具体人名。所以说续谱很难。      安氏是海曲的大家族。自从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起到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这六十年间,修谱、再续谱、又续谱,已经经历三次了。那些修谱的意义、修谱的体例,前面的序、跋都已经说得很详细了,然而却不能不把续谱任务寄希望于后人。假如后人不接着做下去,前人有关资料一旦丢失,那成百上千上万的安姓子孙名字就列不到家族系统中。甚至由此造成有些人持“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六服之外亲情就没有了”的说法,把血脉同胞视为路人的情形。要想不出现这种情形,有赖于后来的修谱者的努力,这样的事还小吗?但我看到安氏家族自康熙五十五年后,取得科举功名的越来越多,做官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学校里学习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家族人口繁衍规模也越来越大。因为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且历经八十多年之久,一家或者分散到各村,或者迁徙到其他乡,甚至迁徙到别的县,把他们一一列到家谱上,详细表明其支派和名字,让许许多多的人看到家谱领悟木有本而水有源的道理。如果没有牢固而深厚的仁孝思想情感,如果没有不顾四处采访记录之苦的精神,又有谁能做到呢?      涵青公思虑再三,毅然决然把续谱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友昆、茂先、令德、德馨诸公一起努力。未料想才推进几年,涵青公竟怀着未达成的志愿去世,大概是因为修谱太难了。如果没有药廬、佩苍几位参与进来,继续其未了的工作,那家谱何时才能大功告成?现在翻阅这部家谱,功名和官员的职位和品级全部录入,这是彰显前人榜样来激励后人呀;坟墓所在都标志出来,以便于后人上坟扫墓表达敬仰和悲伤、怀念之情;有忠孝和节义品行的都记录下来,这是在树立典型维护社会道德风尚;辨明嫡庶,注明聘娶,重视本宗便于笃爱亲戚和家族成员。

0.0692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