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贾氏宗伺家庙
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牵念叫乡愁,而最能安抚乡愁的归宿地则最终是祠堂,祠堂是母亲,祠堂是根,是一个民独特的中国印。在那里,烙印着一个个历史的胎记;在那里,闪烁着一道道光辉的印迹;在那里,陈列着一条条老的规矩;在那里,才是天、地、人的合一。所以,对于祠堂,我很以为然。祠堂,我们的祠堂,我们的贾氏宗祠,虽然有点老,但历经二百多年的栉风沐雪,却依然安详地禅定于穆村二村委的腹地。它倚山为屏,邻清河水而居,高大伟岸,庄严肃穆,无论规模还是格局,在全国的贾氏祠堂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进得祠堂,便有一种幽深莫测的气息徐徐袭来。赫然而立的屏风格脑上,”慕音容,思孝展“这六个字是祖上的遗训,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也是一种期望。森严的庭堂里,褐黑色的案桌上,展放着一千多尊牌位,看起来并不孤单,从上而下,长幼有序,俨然是一个和睦相守的大家庭。灵牌虽小,折射出的光芒,在袅袅的香雾中却熠熠生辉,弥漫于每一个角落,弥漫于我的脑际,恍惚间,我看到始祖贾乐,从古基上留(今柳林香严寺)移居穆村,屯兵事舞、戍守边关的忠诚;五凤楼宇下,官宦显赫、光宗耀祖的遗音;上官族士捎粱济征,集八代恩宠的光荣以及贾锐母死子终、至善至孝的感恩……贾氏家族,可谓英才辈出,灿若星辰。他们的魂魄犹在,他们遗韵犹存,己根深叶茂,渗入地心。祠院中的石碑,除新篆刻的一通外,其余都己上了年纪,有的己经被岁月磨去了棱角,还有的断成两截,字也模糊了,但人物、事记、年代都很久远,所蕴涵的威慑力在人们的心头丝毫未减。走进祠堂,回味悠长。小时候的祠堂并没有这般庄重严肃,在被挪为二大队村委所在地后,到处洋溢着”农业学大寨“的气息,透过喇叭,革命红歌整天唱了又唱,宣传的喊叫声响了又响,开表彰发奖会,批斗会是常有的事,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正月秧歌的锣鼓咚咚呛呛声,既有好吃的,还能跟着大人们转,那是最快乐的时光。当然也忘不了二层厅堂的读书声,嬉闹声,但很快被一场大火所淹没。当时的”贾户”(贾氏宗祠也叫贾户)从此凄清了许多。走进祠堂,我更喜欢一种古典朴素的意韵美,那些散发着幽香的雕砖、雕花祭台,有些陈旧,却独具匠心,那些镂空的门窗、飞檐、斗、拱、梁、檩,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再夹杂着香火的味道,浸润着祠院,更显神秘莫测。正殿“聿修其德”的龙纹横题匾,端庄雅正,肃穆堂皇。廊柱上”欲高地步阶级更上一层,为养天民聚精神须经百练“的楹联,犹如一部泛黄的古书,深沉、内敛、含蓄
0.0700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