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祠宇门庭前,那仿古门楼便足以震撼你的眼眸,雕梁画栋,巧夺天工。两个龙柱屹立于门庭,增添了祠宇的几分雄伟。两条金龙盘绕其上,身畔祥云缭绕,祥瑞之气个中生。那原木清漆大门上镶嵌着朱元璋所赐的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门头上方挂着题额为“陶氏宗祠”的巨大匾额,熠熠生辉。一对石狮安详而威严地镇守在门楼前。
迈入前进正厅,一色木质结构,十八根木柱足有一米围圆,顶天立地。地面铺着青石方砖。两间小阁楼,别致玲珑。正厅堂上是一厢照壁,中间有一中门。平时中门紧闭,只有每逢清明重大祭祀之日或迎接贵宾之时才可以打开。正厅上方墙上镶嵌着由大理石材制作的功德碑,步入功德碑前可以了解到那些续谱建祠的功臣们。他们的热心,让人们钦佩;他们的功德,受到万世景仰。
绕过中门,出了前进正厅的后门,就来到了四合天井院。两进长廊相接,中间庭院宽敞。一座三米二八高的香炉放置在院落的中央,“陶氏宗祠”四个红色大字镌刻其上。天井院落内地面上铺着青石砖,石质材料砌成栏杆,一幅幅石图画被精心地安排于其间。当你的手扶在栏杆之上时,不仅能欣赏到石图中的美丽画面,还能让人感受到捐赠者内心的暖流。东西有两个厢房,东边是接待室,西边是资料贮藏室。[1]
穿过厢房的走廊,就来到后进正殿——祭祀殿。迈入正殿,上方挂着十位有代表性的先祖像,分别是舍公、侃公、元亮公、景公、安公、季善公、景安公、金堂公、银堂公、明雅公。瞻仰先祖的遗容时,不禁让人默默沉思,无限缅怀。先祖像的下方是牌位塔,陶氏列代先祖的牌位有序地敬列其上,庄严肃穆。牌位塔前摆放着一张祭祀用的供奉桌,桌上供着一只香炉,摆放着一对红蜡烛。当陶氏子孙走到供奉桌前,便令人肃然起敬,不得不发自内心地点燃红蜡烛,敬上一炷香,叩拜在蒲团上去祭拜先祖。祭拜完毕后,出得正殿,便可从东厢房的侧门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