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自古代隶属莱州府,府下设州,州下设县,古时交通不便,大路稀少,从胶州到莱州只此一条大路,当官之人、参加考试之考生、往来商家,只此一条可行之路。
二、明朝后期万历38年约1600年官路人高宏图考中进士,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巡视京营,太仆寺少卿、督查院左金都左副都御使、协理院事、工、兵两部侍郎,户,礼两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仕。
本村高姓算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人繁齿众,程姓人丁不旺,
逐渐衰败,因此,在明朝崇祯年间正式改为官路村同时程家庄废
止。
古时,交通通讯不发达,国家为传递信息、情况等,特每五里建一烟墩,高约三丈,十里设一铺(驿站)墩的作用,遇有战事,白天点燃狼烟,夜晚点火把,互相传递急救信息用。驿站供传递情报者歇马休息、吃饭用。本村前高岭处有一烟墩,取名二十五里墩,现废弃不用,五十年代时还有碎瓦砾、砖石,现荡然无存。
清朝中期,官路医生高徽镀携子高峨方迁入胶城悬壶济世,因擅长痘科,在胶城很有名望,晚期其孙高振端,宁子正,在东关大街大同诊疗行医坐诊一生,为胶州的中医、中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古迹,村东头原有高氏祠堂一座,旧称影房,坐北朝南,三间正殿,配东西两厢,大门朝西开,院内植柏树四棵,示高氏四方通顺,广通九州四海,万世长青之意。
该祠堂为明末高宏图倡建,至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并为高氏族人提出从十四世起定下十辈顺序:“薇业方振,奕祀绪愈兴”并为高氏题对联一副:“珠山新岁月,渤海旧人家”,横批:“将相人家”。因此,才有天下无二高之说。旧时每逢冬至、春节本族中有重大事情时,才开祠堂,共同研讨。特别是农历冬至前一天下午,本族老人、族长,挂好影轴,摆好牌位,点上香烛、三牲、馒头等祭品,供族人祭拜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