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郡望,即郡中的望族祖地,一些显贵的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氏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族力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有十二个郡望,也说十三郡望,陇西、赵郡最为显耀。本文以十二郡望讲解: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陇西郡 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为“陇西堂”,因李氏望族出自陇西郡而得名;

赵君 汉时置郡,治所在邯郸(古赵国辖区,都故址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郊)。此支李氏,为秦司徒李昙四子(李崇之弟)、开基始祖秦太傅李玑及次子李牧;

顿丘郡 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此支李氏系陇西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忠;

中山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三子李齐(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

广汉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省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此支李氏系陇西李氏之分枝,开基始祖为李广之父李尚。(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

渤海郡 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开基始祖李广第十二世孙李恬;

襄城郡 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江夏郡 汉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省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梓潼郡 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省)。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范阳郡 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梁 国 汉建梁国,治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省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南阳郡 战国时秦置南阳郡,以宛为治所。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郡望解说不一据不完全统计多达30余个。

堂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


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李氏堂号汇聚

陇西堂 赵郡堂 忠武堂 九如堂 存德堂

敦睦堂 平棘堂 四部堂 青莲堂 雍睦堂

衍庆堂 树萱堂 敦伦堂 宁华堂 厚世堂

飨诚堂 西平堂 世德堂 乐文堂 义兴堂

余庆堂 函道堂 积厚堂 芳庆堂 叙伦堂

太白堂 致和堂 永思堂 孝思堂 百忍堂

恩本堂 懿得堂 顺德堂 敦本堂 忠贤堂

笃庆堂 崇伦堂 清白堂 如在堂 爱敬堂

永公堂 五知堂 奉先堂 必昌堂 家庆堂

敬睦堂

0.0953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