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之根源,后人不可不知,鉴于祖宗远迁东北之艰难,立家兴家之不易,本族虽无显赫之人,却也不愧为本宗之后人,鉴于先人立家谱之用心,为使后人了解傅(付)氏之根基,弘扬祖宗之德行,利于后人之寻根,做到代代有谱可循,随整理家史于此,我族后人有延绵添续之责。

 

 傅(付)姓源于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因国事中落,武丁有志中兴,苦无良策,后武丁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一个叫做岩的地方,得傅说,归赐相位,言听计从,傅说因治国有方,国随兴,政绩可比伊尹。文献记 有《说命三篇》,后归隐山西平陆县西傅岩,现有傅圣庙,说公墓,圣人涧等可以考证。世称圣人,贤相,至今香火仍盛,此乃傅氏始祖,致2015年农历四月初八,已有3350年,可查后人130代之多,后人遍布世界各地,人口七百多万,在中国排人口数量的第三十六位。

我祖这支系源自江西抚州府金溪县,自宋初又迁至安徽省宿州砀山,历元朝,后明朝又有一支迁到山东省登州府黄县(现龙口)芦头镇 (大于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部下有一大将军傅友德,因作战有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1394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丽江王,谥“武靖”。其长子尚公王归葬于大傅家村,至今有墓尚存。傅友德有兄弟四人,即友德,友才,友善,友禄。我族系为哪一支系后代有待考证。

我族从山东来东北的时候,是属于逃荒过来的。不知是闯关东还是遇到了灾荒的年代或者是其他战乱等原因。相传是付荣贵和付荣山一行是哥俩,都不识字,也不能考证是否带着老婆孩子,多大年龄过来的,走出关(山海关)后,哥俩个分开了,是否有信物不得而知。我们祖上来到东北的时候,首先在木兰县的大树林子亦说大杨树或是杨树林子。(现木兰县有周大树林子和兰大树林子,经实地寻找,现在均没有付氏居民居住),居住的时间也应该有很多年份,已经育有下两代,从当时人的寿命来讲,多于50年左右,但是,支脉不旺,生有四子,属于“德”字辈,这个辈分,可以肯定是和山东黄县的家谱是能够对的上的,“德”字辈共有兄弟四人,都成家娶妻了,(从家谱上看,是每人都娶妻子,实际请况不知),“德”字辈下一代,为“清”字辈,其中的一支排行是,老大付清海、老二付清林、老三付清山、老四付清河。当时人口稀疏,并且属于给大户人家做长工后的原始积累,也是在这一代或者是这一代的父辈举家搬往江南。兄弟四人当中,老大付清海,在从江北搬往江南时遇难,育有一女,老四结婚最早育有四子四女,老二付清林娶妻较晚,育有一子一女。其中“清”字辈老三,付清山是木匠,在当时的情况下,眼看自己都不能说上媳妇,在搬到江南后,便投奔方正及佳木斯的方向而去,当时佳木斯是黄县移民最多的城市,号有小黄县之说,后是否有后人不得而知。“清”字辈下一代是“满”字辈,在“满”字辈时代,本族又一次举家从宾县宁远乡的八家岗居,搬家到我们现在出生地康宁屯的东泉眼,当时叫涛淇沟。在涛淇沟的涛淇河畔安家,从八家岗搬过来时一共有八口人,推理(祖坟的第二代有两穴,付作彬讲都不是影葬)是清字辈的四口及付满仓,付满德等兄弟姐妹。这就是伪满时期,当时由于付满仓的努力,家道兴盛,并且付满仓为人仗义,讲究事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涛淇沟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在小范围内有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胆大心细刘子阳,能说会道付满仓”。可见,当时的付满仓的影响,据说,当时的方圆几十里的大户人家分家,都要有付满仓到场主持公道。付满仓育有四子一女,付作舟、付作臣、付作仁、付作生,一女付作贞 ,嫁给本屯刘姓。付满德育有一子付作彬,一女付作琴,嫁给新甸三阳村平阳屯胡姓。解放前的1937年合户并屯,统一居住,都移居康宁屯(建制后原名刘子阳屯)。付满仓和付满德是在并户后才分开家。现在可循。

 2014年寻根时,付作斌86岁,其父和其祖父差43岁来推算,这三代人到2014SPAN>154年,加之“清”字辈级以上的“德”字辈出生在东北,我们祖宗应该是在180年前来东北的,也就是1834—1945年左右(满清政府1845年开放关东,允许汉人出关)。

以上粗略记载关系到傅氏家族史。

序于此,谨慰先人。


0.0725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