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轶事

曾祖父李龙石与第一任原配妻子宋氏1857年结婚,当时曾祖父及曾大祖母宋氏年龄均为17岁。曾大祖母宋氏于1887年秋季去世。

曾大祖母宋氏去世后,于1888年春季曾祖父李龙石续娶第二任妻子王氏淑娴,当年曾祖父48岁,曾二祖母王氏淑娴34岁。

曾祖父李龙石娶到我的曾祖母王氏淑娴缘于他的一个堂兄。她的堂兄是我的曾祖父同窗好友,而且也曾是多年的邻居。

1866年以前曾祖父家在牛庄开设商号为“万增明”、“金生利”、“三合栈”的几个商铺,后来由于 经营不善而先后抵债关闭。而王家在牛庄也开设了一个硕大规模的“愖记商行”,一直经营着。当时两个家族关系甚密,经常往来。

1887年年底,王氏淑娴的堂兄到青莲泡拜访多年不见的高曾祖母潘氏及曾祖父李龙石。当得知曾大祖母宋氏已病逝的不幸消息,这位堂兄表示哀悼之后,看着家中那凄惨的情景,萌生了一个念头。他的堂妹淑娴现已经30多岁了,由于眼高挑剔,始终未能遇到如意的心上人,至今一直未嫁,独守闺房。她的这位堂兄十分了解曾祖父李龙石的人品和才华,他有意要想把他的妹妹许配给龙石。这个想法刚一脱口,就立刻遭到了曾祖父的拒绝,因为妻子刚刚去世才几个月,全家老小正处于伤心悲痛之中,绝对不行。但母亲潘氏听后,考虑到龙石丧妻后身心疲惫,精神恍惚,急需要有人照顾安抚。她对王家又知根知底,觉得门当户对,珠联璧合。同时王家小女淑娴十几岁那时的眉清目秀、温婉、聪慧、天真、活泼、可爱的模样,浮现在潘老太的脑海中。

王家虽然祖籍是满族,但他家已迁移东北好多年,她是在汉族人群生活中长大,生活习性和语言如同汉人一般。潘母还熟知她家父母都是忠厚、勤劳、本分的人。因此,潘老太当即表示让淑娴的堂兄回去和她父母商量一下。

他堂兄回到牛庄家后,将这一事情的原委对淑娴及她的父母和家人一说,全家人表示赞同。淑娴本人由于从小在十几岁时对曾祖父龙石就有很深且良好的印象,也没有反对。

龙石在老母再三的劝说和压力下,为了抚慰母亲,不让母亲伤心,就这样勉强应允接收下来,同意了母亲的安排。

淑娴自幼在一个富裕的家境中长大,虽然没有受过太高的正规教育,但在家里随兄长们一起也读过几年私塾。虽不如龙石那般能吟诗、绘画、书法,但也识文断字,能阅读文章。

由于满族的风俗,淑娴小时候未曾裹脚。在清朝那个年代,大脚的女孩是不被汉族名门家庭所能接受的,这大概也是她在年轻时未能出嫁的另一个原因吧。

不久,潘母就托人前去牛庄王家提亲,下聘礼。订婚后,选择吉日,议定婚期。终于在1888年春季迎亲、拜堂、入洞房。曾祖父与曾祖母王氏淑娴结为了夫妻。这一年曾祖父48岁,曾祖母王氏淑娴34岁。

曾大祖母宋氏为曾祖父生育了长子李绍庚及四个女儿。曾祖父与二曾祖母淑娴结婚当时,四个女儿中有三个女儿都已经出嫁,长子绍庚已经娶妻生子。当年不久,小女儿与刘春烺儿子成亲。

1888年7月12日,由于辽河连续三年发大水,青莲泡被洪水淹没了良田、房屋,民不聊生。曾祖父携全家共六口人乘三只渡 船避水患去八角台,有母亲李潘氏、龙石与夫人王氏淑娴;长子绍庚与媳妇吴氏及四十天的长孙李祖郃。途中逆风船翻,书船被淹,家财落水,打捞上的东西甚微,损失惨重。

到八角台的第二年,即1889年6月,我祖父李绍侗(龙石次子)在八角台降生。虽心生喜悦,但全家祖孙七口人,生活异常艰难。好友刘春烺不断来接济。但主要还是要靠自己来想办法去维持生计。祖父绍侗降生时,年龄偏大的曾祖母淑娴食品营养缺乏,根本没有一滴奶水,只好每天把祖父绍侗抱送给刚刚分娩西街邻居李维西的妈妈那里帮忙哺喂。

到八角台后,长子绍庚与吴氏又添生了三男一女的孩子,一大家人家庭日常支出很大。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曾祖母拿出自己的全部陪嫁,金银及首饰来贴补家用。曾祖母娴淑是一个乐观、豁达、宽容、豪爽、大度的女人。母亲潘氏很喜欢她,她们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曾祖母淑娴上孝婆母。母亲潘氏多年来患有腿疾,时好时坏,加上这次水路搬迁,船翻惊吓且劳累,身体状况一直不佳,曾祖母悉心伺奉照顾。 

曾祖母娴淑下慈儿女。每次四个女儿回娘家,她都会安排的周到,答点的妥切,让女儿女婿们高高兴兴而来,快快乐乐而归。她对宋氏留下的儿孙关爱有关,视为己出,与长子绍庚夫妇及五个孩子相处也十分和谐。儿女们都把她视为亲妈妈。

曾祖父和曾祖母王氏淑娴的婚姻是母亲一手包办的,婚前她们只是肤浅的相识,婚后才开始相知、相处、相恋。他们之间相差14岁,但结婚以后他们真的相爱了,两人彼此欣赏和关爱。

曾祖母对曾祖父的人品和才华十分敬仰,钦佩他侃侃而谈的口才、独树一帜的风采、诙谐幽默的谈吐、细微如至的关爱。庆幸自己找到了如意郎君。

曾祖父对曾祖母那种善良、贤淑、豁达、严己宽人的品格心里很是称赞。一个富家千金跟随曾祖父一大家人吃尽了苦头,无怨无悔,让曾祖父很是感激她。 

两个人是不同性情的人,曾祖父刚烈、犀利、刻板、严谨,而曾祖母温柔、耐性、平稳、宽厚。由于性格的互补,他们结婚后,曾祖父的性情变得平和了。曾祖母用她的大智若愚扑灭了曾祖父的燥烈。曾祖父他在家里和家外很少发脾气了,还经常能看到他的笑容。

两个人性格的相互吸引,心灵的情感交融,共同的愿望追求,相互的默契坚守。他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只是与柴米油盐的生活相伴。他们是一对幸福、甜蜜、天作佳缘的夫妻。

娶进曾祖母淑娴的日子里,曾祖父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全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曾祖父经常把外面发生的新鲜事带回家讲给曾祖母听。她习惯地坐在那里,只是静静地倾听,很少插话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曾祖母也非常有趣,常常在晚辈面前像孩子般发出怪态。有一天我祖母给姑姑敬言裹脚,姑姑疼的大哭,缩回双脚不让。曾祖母听到哭声,来到祖母房间,坐在姑姑的身旁。伸出自己的两只大脚,并拍打着对我姑姑说:“都是这两只大脚,害的我呀,30多岁我还找不到婆家,没有人要,多可怜呀!”。说着双手捂住两眼,假装发出哭声,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姑姑破涕为笑,伸出了两只小脚让奶奶缠裹。

实际上,曾祖母的两只大脚真的有时给她心里带来烦恼。尽管曾祖父和全家都不在乎,但曾祖母外出时总要换上一双比较瘦小,颜色深一点的绣花鞋。她在给我祖父李绍侗找媳妇的首要条件是:脚要小、身材要苗条。果真我奶奶赵庄素的脚是八角台最小的脚,穿的鞋三寸还不到。是八角台城镇出了名的小脚,干净利落的美女。

奶奶和父亲经常讲起曾祖父和曾祖母之间的有趣的事。奶奶送茶水到曾祖母卧室时,偶尔就会见到老夫妇俩在屋内手牵着手,曾祖父在给她讲故事、读文章;也偶尔会见到曾祖父的头枕在曾祖母的膝盖上看书;有时他们也会像孩童般开玩笑嬉闹着。奶奶见此情景,便悄悄关门退出。

每年曾祖父过生日时,曾祖母都会下厨房,用她那不太高超熟练的厨艺,亲手给曾祖父做上一桌香喷喷的菜肴,全家共享,为曾祖父祝寿。

他们是1888年春季喜结连理,1907年秋季曾祖父仙逝,他们夫妇在一起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二十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恩恩爱爱、不离不弃。他们之间甜蜜的爱情故事,美好的婚姻,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还是很少有的,真是天生地设的绝配。这不仅给我们后人作出了榜样,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也能影射曾祖父李龙石崇高的品德。

他们结婚十四年之后,即于1902年曾祖父李龙石在八角台购置了一处占地面积二亩的墓地,并留下遗嘱:百年之后将自己和夫人王氏淑娴埋葬于此墓地,并与曾祖母王氏淑娴倂骨同穴。

1907年农历8月27日曾祖父李龙石在八角台逝世,按曾祖父生前遗嘱,葬于此墓地。13年后,即1920年曾祖母王氏淑娴离世,与曾祖父龙石倂骨同穴合葬在一起。两位老人结束了幸福完美的爱情人生。


可谓是:


二十年间相濡沫,

鸾凤和鸣共生活,

携手同遮风和雨,

天长地久琴瑟和。

岁月冷暖已穿梭,

先祖一生虽坎坷,

上天赐予好姻缘,

颠倒阴阳再团圆。

11
0.0870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