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张姓迁徙史

张姓得姓始祖张挥世居清阳,故张姓起源清阳。清阳以古代清河之南而得名,【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的新兴、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汉代属清河郡,清河郡始于汉高祖刘邦,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隋朝时改名清河县。到了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移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随后张姓先民活动中心主要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中原是由张姓祖居的清河流域辐射而形成的,关中长期以来则是中央政权所在地,因而集中了较多显赫的张氏大族。两汉之际,张姓家族迁徙的出发点大体来讲就是中原大地和关中地区。

家庭的迁徙受到各种必然与偶然因素的影响,有时带着选择,有时则是盲动,更有出于无奈、被动的缘故,因此其行动是千变万化的。但综合考察其千余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张姓迁徙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大而言之,总的趋势是以中原和关中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周拓展,辐射到全国各地。小而言之,具体到某个州县也是这样,先是以某个城镇或以某个村庄为据点,然后向四邻城乡拓展。另一个特点是每一次大的迁徙都与政治有关,大多时是无奈的、被动的。

张姓是一个极富开拓进取精神的家族,他们不负轩辕黄帝赐给长弓徽记的厚望,数千年来,迈着坚毅的步伐,扛着家族那面具有军伍之威的旗帜,勇敢而欢欣的走向神州大地。他们用弓与失,血与火,在亚细亚东部这块迷人的大地上,洒下了辛劳的汗水,描绘着自己家族精神的拓荒蓝图,书写着自己雄壮的发展史。

历史上张姓向华东、华南、东北、西南、新疆及海外有过多次大的迁徙浪潮。

张姓向华东、华南的大迁徙有三次:第一次始于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期,由张氏祖脉所在地清河前往徐州并逐渐南下。一祖迁往衢州【今浙江】、托州【今江西】、福州、韶州【今韶关】、汀州【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今福建】;一祖迁往湖州【今浙江】;一祖迁往演州【今越南演州府】。第二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在西晋灭亡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处于长期战乱之中,方城【今河北固安一带】的张姓为避战乱,一支南迁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一支迁往襄阳【今湖北襄樊】。第三次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来的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张姓也不例外。

张姓向西部及新疆等地的大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西进至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政权辖地避难;更多的向西北到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辖地【新疆境内】避难,高昌、楼兰的一些张姓大族的出现,即与此迁徙有关。张姓向东北的迁徙,与唐代同时的渤海国【今朝鲜北部、俄罗斯东部部分地区】有许多张姓大族。五代初年为契丹所逼,张姓大族向我国东北方向逃遁。今天东北的张姓还有一些是内地主要是山东、河北各地为生活所逼闯关东人的张姓后裔。闯关东的人多半是因饥荒战乱而逃荒避难的人。

魏汉以来张姓在走向全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名门望族,他们或以德行义举、或以功名勋业、或以人多势众、或以资财巨富而称名于世。唐高宗时期,确定全国十大姓为“国柱”,清河张姓被定为“乙门”,列为“国柱”之首。北宋祥符年间,《广韵》列有十四个张姓望族: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今四川】、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今河南泌阳】、高平【今山西晋城】。明嘉靖年间,张浚等人会修全国《张氏统宗世谱》,追溯明朝以前至传说时代数千年来张姓子孙的生息、迁徙、发展及其对民族文化的贡献,这是四百多年前张姓子孙自己撰写的一部张氏家族生命史。

元明清初,都有东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动。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今日张姓分部北方地区多余南方,绝对人数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最多。

0.0953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