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献

11沿着临川桥往东前行,穿过原来的大西门(已拆除),便进入中山西路。老街旧名永清街,因位于坡山南麓,又称坡街;是天台坡街许氏的发祥地。中山路在三国筑城时已有雏形,以后逐步向两端延伸,在北宋重修城墙时正式形成,至明代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是天台古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所在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倭寇侵袭,重建城墙,以县衙为中心,其东称泰宁街,其西称永清街。
     南宋建炎初年,右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兼临安府尹来峰公许仁自杭州辞官来天台卜居坡山南麓,即现中山西路建思敬堂而居,在墨湖建金波亭讲学授徒。相传少年济公曾经拜来峰公许仁为师,在金波亭读书学习。后来县志把墨湖载入古迹。如今墨湖早已湮塞消失,现在又在墨湖遗址上建起了中医院,当年龙城公许广大就有《金波亭古松为人所伐诗》,以伤许氏祖业颓废:
大夫去作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
惆怅金波亭上月,夜深休误鹤飞来。


      天台坡街许氏大宗祠,南宋四世祖养义公许义,在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始建于灵溪坊之南,中三间名“俨思堂”。明洪武初年,大兵压境,祠堂毁于兵燹。正统元年(1436年),南湖公许用相妻蒋氏捐资重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犯台,宗祠又毁。嘉靖丙辰(1556年),县令议筑城墙;因宗祠旧址压于城垣,嘉靖丁巳(1557年)春,迁建于坡街之北,即现中山西路三角现在宗祠地,离旧址数十步。宗祠大门前建“文献世家”坊。清顺治七年(1650年)四月初二日,梅姓失火,延毁宗祠。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明、清、民国代有重修。
      宗祠中, “思敬堂”、“养高守正”匾为南宋丞相叶梦鼎题。“世笃忠义”匾、对联“玉印峰前故家第一,赤城山下名世无双。”、“历朝科甲第,奕世诰封家。”“世德本高阳簪笏相承奕代诗书济美,家声标月旦箕裘克绍历朝忠孝传芳。”为刘伯温题。其余匾额对联如“宋室名臣”、“祖孙进士”、“兄弟经魁”、“奕叶重光”匾都是名笔。
    解放后50年代,宗祠被划归他用,产权属公房管理处,部分归土产公司。正祠被拆除,“文献世家”坊也被拆除,损毁严重,不复旧貌。2004年,在宗祠门前重建“文献世家”坊及新造两石虎和石栅栏、旗杆石。
0.1035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