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系

蘇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SPAN>45。蘇氏宗族,在華夏大地上,經過幾千年的繁衍生息,從最早的蘇城(今河北臨漳縣)發祥地遷至洛陽,形成以蘇秦為代表的蘇氏宗族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進入漢代,蘇建開創武功派,形成蘇氏家族史上的第二個興盛時期;唐代,蘇世長,蘇瓌,蘇頲等形成蘇氏家族史上的第三個興盛時期;宋代,蜀派蘇易簡、蘇舜欽祖孫,閩派蘇紳、蘇頌父子,眉派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共同創造了蘇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蘇氏子孫,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領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早自宋代,蘇氏子孫就開始進入臺灣開發。
 近代以來,蘇氏子孫跨出國門、遠涉重洋,幾十萬蘇氏後裔分佈在菲律賓、新加坡、印尼、泰國、緬甸等國,部分後裔投入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經濟建設中,參與世界各地的經濟開發,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追本溯源、緬懷先賢,蘇氏先祖的光輝業績將永遠值得發揚光大。
一、黃帝至昆吾樊世系表
 中華民族皆是炎黃子孫,而蘇氏一族是黃帝之孫顓頊(音專需zhuān xū)帝(即高陽氏)之苗裔。高陽氏六世孫樊·昆吾伯之子封於蘇(今河北臨漳縣),我國歷史上的蘇姓一族,以此為始。
二、蘇氏受姓後至春秋戰國世系
 br> 蘇氏受姓後至西周時期,蘇氏出現蘇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開國功臣,與周公、召公齊名。戰國時代,東周洛陽出現蘇秦,他用合縱之說拒秦,拜六國相印,顯赫一時。
漢平陵侯分為六個派系
蘇健,封平陵侯,居長安,葬武功。其後代遂居家於此。蘇氏至此稱武功人,武功成為蘇姓總派系。今世界各地蘇氏皆宗武功,後分為六派:
 趙郡蘇氏 東漢冀州刺史蘇章,其後人在邯鄲做官定居,趙郡(今河北趙縣)始有蘇姓,蘇味道最為顯赫。
 襄陽蘇氏 魏都亭侯蘇則,其後人遷徙於襄陽,這支蘇姓,蘇灌最為知名。
 武邑蘇氏 前燕那公蘇青之後,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之蘇氏,顯赫者為蘇禮、蘇克忠、蘇列。
 武疆蘇氏 魏衛少卿蘇備,為長樂武疆(今河南安陽以東)之蘇氏,有名者為蘇瓊。
藍田蘇氏 唐刑部尚書蘇珦之後,自武功徙藍田(今陝西),蘇晉、蘇瞻、蘇弘最有名望。 
河南蘇氏 後魏恒州刺史蘇強,遷徙于河南(今洛陽),顯赫者為蘇孝慈、蘇康。
唐代蘇氏分為三派
眉派 蘇味道(唐鳳閣侍郎後貶為眉州刺史)留一子蘇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其後人蘇序生蘇東坡父子。宋元祐期間的宰相蘇頌曾與文安公蘇洵敘宗盟。有詩曰:嘗論平陵系,吾宗代有人。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孫。三派都是平陵侯蘇建的後代,這一支派為眉陽派。 
蜀派 蘇瓌,(唐中宗景龍年間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許國公,諡文貞)。其長子蘇頲六世孫蘇傳(荊州刺史)避廣明亂,遷徙四川鹽泉(今川南筠連縣西一帶)。蘇傳長子蘇振為銅山縣(今四川中江縣)令,孫蘇協(刑部侍郎)定居開封。蘇協長子蘇易簡(宋太宗年間,參知政事、禮部尚書),其長子蘇壽(知歙州),這一支派為新安派。
蘇振後人現居四川中江縣和現今四川什邡市 川西什邡蘇氏字輩: “陳啟英文正天星,順明世代定乾坤,成守紀綱真國典,齊修廟宇自家興。”川西蘇氏祠堂在川西什邡山區的八角境內,有蘇家花龍門之稱,在川西地區是一大家族。此地蘇氏子孫遍及全國。
閩派 蘇瓌(唐許公國)第三子蘇詵六世孫蘇益(隰州刺史)定居閩(福建)中,幼子蘇光誨(屯衛大將軍)世代為泉州同安縣人,故稱為閩派。蘇光誨三世孫蘇紳(魏國公),葬潤州(今鎮江市)京口(今丹陽)。蘇紳之子頌(宋元祐時宰相)定居京口,這一支派為京口派。
閩派 蘇瓌(唐許公國)第三子蘇詵六世孫蘇益(隰州刺史)定居閩(福建)中,幼子蘇光誨(屯衛大將軍)世代為泉州同安縣人,故稱為閩派。蘇光誨三世孫蘇紳(魏國公),葬潤州(今鎮江市)京口(今丹陽)
唐末,僖宗失政,天下大亂。黃巢義軍攻陷長安,帝出走成都。屠夫王緒在(固始)縣佐王潮兄弟的扶助下攻佔光州。帝複闕,蔡州刺史受召征討光州。王緒義師寡不敵眾,舉軍帶家眷南逃。固始諸將及蘇義(阜陽始祖大郎公)帶二弟羨、益,隨王潮經江西,由汀漳入泉關。潮自把軍入駐承天寺,蘇氏兄弟駐溫陵城皇廟。六年後,潮繼而攻佔福州,撥以前軍將分鎮四處。蘇義戍守南安澗埕關,傳阜陽蘇氏。仲羨居永春毗湖。季益居雲台開山,傳同安蘇氏。這是蘇姓入閩開宗之源。
蘇姓的起源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担瑸槔ノ幔卧换葸B,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曆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br>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佈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禦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姓的故事
蘇姓出自己姓。古帝顓頊孫吳回,為帝嚳火正,掌民事,賜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為六族,長子樊,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陽,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後名叫槐,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之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蘇門山),稱有蘇氏,有蘇氏部族以蘇草(即紫蘇)為圖騰。夏代末,有蘇氏之國被滅,族人以蘇為氏,四散避難。其中有一支向東南遷居於姑蘇(即江蘇蘇州)。有一支向北遷於鄴西蘇城(今河北臨漳西)。周滅商時,這支蘇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邢臺西南),後有一部分再遷蘇水之濱(今河北完縣境)。留在蘇嶺的蘇族人歸順了周朝,其頭領蘇忿生入周朝為司寇,被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蘇國,西元前650年被北狄攻滅。還有一支蘇族人南遷今湖南梅山一帶,後稱為梅山蠻。宋代時再南遷,少部分混入土著,成為瑤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兩廣,成為南方蘇姓先民。

11
0.2711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