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句话原意是为了说明自三代以后,姓氏既合而为一,从姓氏上分不出贵贱来,就只能用姓氏来区别婚姻,以解释“同姓不婚”的习俗。但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自三代以后,一个姓氏逐渐分支繁衍,不再聚居一地,而分散到不同的地方,世居于一地并为当地所仰望,就形成郡望,也就形成了一个姓氏以地名区分的不同支脉。
根椐《世系表》记载,崔氏世为大宗,又可分为不同的支系,“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宋代《广韵》也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又据《姓氏词典·崔姓》下引《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语“崔氏城遗址在今山东朝阳县西北。郡望:清河、博陵。” 可见崔氏在历史的分支繁衍中,经过不断分化或迁徙,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从上述列表及《世系表》对崔氏十房源流发展的记载可知,崔氏至少在秦时崔意如一代已开始分流。其子崔业世袭了他的东莱侯封号,居清河东武城,后称清河崔氏。据《世系表二下》载:“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生太常信侯昱。……忠生散骑常侍泰。泰字世荣,始居歈县。二子:恪、景。……生尉,自宋奔后魏,居荥阳,号郑州崔氏。”“许州鄢陵房:尉少子,居鄢陵。”“南祖崔氏:泰少子景,字子成,淮阳太守。……瑜生逞,字叔祖。……伯基八世孙密。密二子:霸、琰。……”“清河大房:逞少子諲,宋青、冀二州刺史。生灵和,宋员外散骑常侍。生后魏赠清河太守宗伯。生休、寅。休号大房。”“清河小房:寅字敬礼,后魏太子舍人,乐安郡守。……”“清河青州房:琰生钦。钦生京。……”由此可知郑州房,鄢陵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均可追溯到崔业,实际上都为清河崔氏的再分支。而崔意如另一子崔仲牟,即崔业之弟,则为博陵崔氏的源起。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设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州、饶阳、安国等市县地。博陵郡治所为博陵县,同为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县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清河郡,汉高帝时设置。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及枣阳、南宫市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市、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