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16
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黄氏宗祠
江边黄氏宗祠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清咸丰九年(1859年),族人黄龙韬因征剿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赏后,对祠堂进行重修。祠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式混穿斗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庭院式设计,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建筑文化特色。祠内保存有明朝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黄学伊题书的正门牌匾,有清光绪皇帝嘉奖族人黄龙韬为“振威将军”的木刻圣旨,还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工艺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黄氏宗祠于1992年由江边村村民集资进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马来亚联邦黄氏宗祠
本堂前身为雪兰莪江夏黄族公所。成立於一九二六年。而在未成立之前。早在1900年(清光绪廿七年)已有江夏堂之组织(有总坟可证明)惜当时未有正式会所。主持者为值理制。每年选出有名望之宗亲为值理。管理祭祖事宜。过后即失却联络。先贤有鉴及此。迨至1925年春。郎由云帆、益堂、畅南、宝之、介微、若呆、钦江、必趁、祖三、振秀、秋舫、奕庚、阳泰、合龙……诸公发起组织公所。起草章程。申请注册。
该年秋获政府正式批准注册。遂於次年1926年元旦正式开幕。所址设在苏丹街(即现今华益旅社原址)敷年后又搬至希律。后因屋祖较贵。不久再搬至金楞亚答卅八号。至1941年。不幸日本南进。一切史迹纪录。荡然遗失。无从稽考。战后复办。至1956年。因本堂附设互助部。不能与本会合作。遂将名称更改为雪兰莪江夏黄氏宗族会。并向社团注册局备案。於1960年七月廿八日正式获社团注册官批准。从此互助部即与本会无关。1961年福建宗亲再组织马来亚联合邦黄氏宗祠。当时拿督奕岁先生并在李旺记酒家。自备款项。设宴四十余席招待宗亲。成立筹备会。一呼百应。成绩裴然。1962年获政府正式批准注册。至1964年宗祠发动兴建会所。本堂亦发动兴建会所。当时宗祠及宗族会会长皆系拿督奕岁先生一人。为此奕岁先生倡议合并做事。并联合兴建会所。
至1968年。本堂四层新会所全部落成。而名称更改为雪兰莪江夏堂。
福安阳头街黄氏祠堂
黄氏祠堂位于福安市区阳头街黄厝上巷,为朱熹门徒黄干宗祠。据阳头《黄氏宗谱》,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重修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1920年拓建戏楼和升修大厅。后堂于清光绪二年(1876)拓构大修。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由泮池、照壁、戏台、前座、后座和南侧祭祀厅等组成。前座、后座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明间、次间采用减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厅。前、后座之间建有覆龟亭。戏台立面为四柱三楼牌坊式,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两侧为二层的戏楼。后门墙连结左右鞍式封火山墙。后堂南墙外紧邻建一座祭祀房。祠堂规制完整,尤为难得。戏台后廊额有“理学传薪”横匾,上款:“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部御史加三级纪录七次卢焯为”,下款:“乾隆元年(1736)十月日谷旦立”。大厅次间悬挂“文魁”、“进土”匾各一方,正间悬挂“浙闽两祀”匾一块,上款:“明进士通议大夫凤洲王世贞原赠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黄钏”,下款:“皇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阴月月之吉”,“赐进士铨录内阁中书吴瑞焉述书”。后寝堂明间额枋上悬挂横、竖匾各一块,横匾书颂朱熹门徒黄干的文章,款识:“乾隆辛丑(1781)孟夏,温麻使者沈阳范宜恒敬书并识”。竖匾额书:“钦点”,竖书:“翰林国子监”,上款:“嘉庆己巳(1809)恩科会试”,下款:“辛未(1811)黄天恩立”。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18:03:55
泉州开元寺黄氏祖庭檀樾祠
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北侧,占地300余亩,规模宏伟,构筑壮丽,景色优美,名扬海宇,是福建规模最大的佛教从林之一,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高耸寺内的东两双塔,也称紫云双塔,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塔。它每天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人、学者到此观瞻,举行学术研讨。1982年3月,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原址为唐初黄守恭故宅与桑园。据《泉州府志》、《开元寺志》及唐代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所载: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他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七里,养蚕纺绸,富甲一方。为人倜傥仗义,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咸称“长者”。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园中桑开白莲,有司上报朝廷,表为嘉瑞,他遂舍宅建寺,延匡护大师主持。
科举时代,紫云五安黄氏子孙簪缨弈世,科第联芳,曾定祠规:凡状元、榜眼、探化三鼎甲及第者,才能在祠中独立悬匾,中进士、举人者仪列于总牌之上。据初步统计,紫云五安黄氏历朝高中进士者170余人,举人近300人,尚有房份待考的进士近50人。檀樾祠始建于唐,历代均进行重建或重修,至今尚保存清代建筑风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内外近千几紫云五安黄氏裔孙寻根拜祭之祖祠。保护和宣扬檀樾祠,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明月湾黄家祠堂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四合院落,由门廊、门厅、廊房、正厅、议事厅、辅房、花园等组成,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正厅为抬梁式构架、单檐悬山顶、楠木大柱。保存有大量清代的砖雕、木雕、石雕,精致典雅,富丽堂皇,是江南地区清乾隆年间乡村祠堂建筑的代表作,也是西山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祠堂。
深坑黄氏永安居
深坑黄氏开基始祖是黄世贤。他在乾隆年间率四子(来台后再生一子)自安溪渡海来台,由沪尾上岸后,落脚于三芝土地公埔,购地十余甲,垦植稻、茶三十余年。黄世贤去世,五兄弟便迁来深坑发展,并将黄世贤迁葬在阿柔村。他们是深坑黄氏入垦的开始。
五兄弟初居深坑草地尾,并建造了第一座宅第。后来黄氏族人因经营稻、蓝靛与茶而渐富,第三代黄连山乃率六子(顶六房)至麻竹寮开垦,仿原乡形式建一座三合院定居,即「连山祖厝」。
黄连山的派下有六房,原先都住在「连山祖厝」,后因人口众多,于光绪15年(1889年)夏,于古厝前不远新建三合院「福安居」(今麻竹寮2号)。后来六房协议分家,抽阄的结果,大房、四房分得「连山祖厝」,二房、三房分得「福安居」,五房、六房获资金;不久五房建新屋「润德居」(今阿柔洋33号),六房建「黄厝」于坑沟西畔(今阿柔洋35号)。民国元年左右,二房黄守礼的四个儿子:庆谅、则水、则头、则虎合建永安居于万顺寮,四房黄选礼则另建「兴顺居」于深坑街头(今深坑子68号)。
闽清湖峰黄氏宗祠
湖峰黄氏宗祠坐落于闽清坂东镇紫坂村。十七世纪初叶始建于闽清湖头坞墩,为长远发展,于1921年又迁建六都(今坂东)紫坂敦之高地。祠堂背倚五台雄峰,面环梅溪秀水,可谓钟灵毓秀之地。
宗祠系土木结构,六间三厅二弄,火墙包,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五十年代,宗祠一度他用,兼之年久失修,外墙风雨剥蚀,祠貌萧然。为缅怀宗功祖德,于1994年成立修祠机构,筹募资金。旅马宗亲守光率先乐捐马币3万元,德春、仕灿、淑珍、天书诸宗亲积极献资募资,梓里宗亲同心协办,集资近20万元。装饰了虎头门,重修了屋面,添设了行台,粉刷了外墙内壁,油漆雕画了顶棚,牌匾高悬,楹联贴金,使祠焕然一新。
1994年12月29日,宗祠举行重修竣工典礼。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第一副首席部长拿督阿玛顺开等海内外宗亲,参加庆典,举族欢腾。1997年10月31日,宗祠举行晋主仪式,实现十八代同堂,盛况空前。
18:04:06
苏州明湾古村黄氏宗祠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坐北朝南,占地930平方米。其门厅、享堂等主要建筑均为原构。2004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重建照壁、客厅等。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明月湾黄氏祖籍福建邵武,南宋明经博士、著作左郎黄明善为迁山始祖,其八世孙、太学生黄铳山于明初由本镇秉常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黄氏宗祠
资阳市雁江区(原资阳县)位于川东南地区,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明初至清末,峭公后裔黄扬、黄竹期、黄载岳、黄奇绪、黄彦楚、黄立功等先后从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迁往金带、丹山、东峰、回龙、中和、祥符、龙潭等地安家落户,成为雁江的入川始祖。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黄氏族人已发展到4.5万人。
清朝同治六年,黄峭子楚公之后裔黄瑛(进士)在黄儒开、黄儒松等宗贤的配合、支持下,主持修建了这座全县的黄氏总祠堂,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黄氏宗祠距雁江城40公里,距丹山镇约1.5公里,位于五龙井长沟的中部(现属丹山镇桥沟村八社管辖),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整个宗祠呈正方形,面对水田,背倚浅丘,三重大殿,悬山斗式小青瓦木石混合结构;主殿脊顶的两边,塑有黄氏宗族的远古图腾黄鹂鸟。山门呈重檐牌坊门楼式格局,两扇装饰门分列于大门左右,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彩色龙凤,三幅对联分列门的两边。跨三级台阶进入大门,头顶原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大戏台,戏台边缘上曾雕刻着多姿多彩的图案,可惜后来被人拆毁;朝里走,迈上三级台阶,就是弧顶廊式的“骏奔亭”,这是族人开会议事和教育学习的地方;亭子两边是长方形的天井和厢房。再上两级台阶,就是安置祖宗灵位的“祖宗殿”(“祖宗殿”牌匾下面是一长排木制的棱花格条窗带门,以深浅浮雕技法刻着各种传说和"二十四孝"等历史故事,现已不存),祭祀祖先的仪式在这里举行。殿内高大宽敞,房梁均是硬木穿逗式结构,几根两抱大的木柱上刻着寓意深刻的对联,两边的石板墙上刻着"家法禁碑十二条、建宗祠序、建祠落成碑序、捐款名录"等文物古迹。
全国解放后,黄氏宗祠先后被丹山区五龙乡政府、粮站、小学征用。2001年,学校迁新校搬出了祠堂,并卖给私人拆除。经本地族人积极争斗,最终收回了祠堂。后来他们又组织族人捐款捐物, 利用有限的资金对祠堂进行维修,重铸祭祀台,恢复了部分文物。并积极组织全县族人开展新春祭祖、清明扫墓、重阳敬老及资助、慰问黄姓贫困大学生等有益活动。
为了使黄氏宗祠能得到长久的保护、修缮、管理和利用,现当地族人正在积极申报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廣東香山長洲黃氏宗祠
在我国众多类别的古建筑宝库中,祠堂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建筑物。祠堂和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天地祭坛等一样都属于祭祀性质的建筑,而祠堂建筑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却远远早于佛教寺庙和道教官观。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以及受人们重视的程度,都不亚于佛寺和道观。祠堂文化是我国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信息,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因此说,中国祠堂是一类意蕴丰富的民俗建筑,也是一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