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山东省汶上县战湾村、枣杭村王氏族人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朝永乐年间迁徙之前王氏兄弟六人,信、忠、谭、诚、孝、兴。信祖留祖籍侍奉老人,其余兄弟五人迁徙山东。二支忠祖迁徙汶上城西十里许,因祖籍名枣杭村,故取村名枣杭,三支谭祖居住汶上县战湾村,四支诚祖、六支兴祖居住寿张县名西枣杭(现为郓城县候咽集镇),六支兴祖在郓城生活二三世后又迁徙范县,具体村庄不详。五支孝祖居住新城县(又名新三村),战湾村与枣杭村相距一公里,两村王氏族人从迁徙汶上以来,相敬如宾,有事相互帮忙,明朝永乐年间迁徙汶上以后,由于族人当时没有能力读书,有文化者甚少,所以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开始续修家谱,在康熙年间续修家谱时,迁徙山东兄弟六人,各支分别续修家谱,虽然分别续修家谱,但是两村族人亲如一家。康熙年间续修家谱时,三支谭祖后人在谱序中详细记载了兄弟六人,兄弟五人从山西迁徙山东的经过,迁徙山东的为忠、谭、诚、孝、兴。并且详细记载了迁徙山东的兄弟五人居住的地方。康熙年间二支忠祖后人在谱序中没有详细记载兄弟几人迁徙山东,且康熙年间的谱序记载十分简单,只记载了忠祖的情况,但是忠祖儿子的名字没有记录。后来二支、三支族人在枣杭、战湾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三支谭祖后人在清朝中期曾考取武状元,部分御林军是贯斗爷的徒弟,汶上县西温口的武状元就是贯斗爷的徒弟之一。清朝末期战湾村谭祖的后人,考取官位后在战湾村东南高标准建设一处学堂,为此在解放前后,战湾村、枣杭村的教师要多于其他村的几倍。由于战湾村、枣行村的族人发展的不平衡,官位不一,族人之间曾出现嫉妒的现象,一九五四年二支忠祖后人在续修家谱时,没有如实描述在山西迁徙山东的兄弟几人,将兄弟六人,误写为兄弟五人。虽然二支忠祖后人在续谱时存有误写,但是战湾村、枣杭村王氏族人同为一个根,亲情是手足之情。
0.1078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