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永泰公主墓,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时年仅17岁。后与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
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 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 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 放着彩绘陶俑、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人物画。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所有这一切均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陵墓制式
永泰公主墓南门外排列有石狮1对,石人2对,华表1对,具有陵的规模。中间有两个阙堆,墓地由墓道,过洞,天井,墓室组成。墓道两边全是壁画,不过时复制品。壁画颜色鲜艳,威武多彩。1960年至1962年,国家对永泰公主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这是建国以来发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的四周有围墙,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长220米。墓区总面积为6050平方米。墓冢为覆斗形,高14米,每边长56米。墓道全长87.5米,宽3.9米,墓室深16.7米,墓为斜坡土洞砖室墓,全墓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甬道、8个便房、前后墓室组成,象征着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墓道两则有巨大的青龙、白虎和身穿战袍、腰配贴金宝剑的武士组成的仪仗队。他们排列在阙楼和六戟兵器架前,组成威严的仪仗队。中间为男女各半的侍从。墓前室以侍女为主,他们体态丰盈,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是唐墓壁画中的杰作。天井两侧的八个便房内放首各种三彩俑和陶、瓷器等随葬品。俑类中有男女骑马俑、胡骑俑、武士俑、镇墓兽和各种动物俑。特别是三彩俑,在造型和色釉方面,都反应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陵墓发掘
发掘时在第六天井附近发现了一个盗洞,盗洞口有一副骨架,骨架旁边有一把铁斧,四周还散共落有金、玉饰口。估计是一伙盗贼为了能分得赃物,就毫不留情地把仍在洞内的最后一个同伙砍死。永泰公主墓被盗的时间大概在五代或宋初。
永泰公主墓虽然被盗,但仍出土了壁画、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计1000余件。特别是三彩俑、造型精致、色彩鲜艳,文饰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陶瓷工艺水平。墓内壁画丰富多彩,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有壁画。前墓室象征客厅,壁画以着华丽服装的侍女为主。这些手中拿着各种生活用品的侍女体态丰盈,神态各异,有的似乎在悄声细语,有的似乎在点头赞许,有的则在环顾四周,他们仿佛正行进在路上,准备去侍奉主人。后墓室墓顶画有天象图:东边是象征太阳的三足金鸟;西边是象征月亮的玉兔;中间是银河,满天星斗,颗颗在天体中都有固定的位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天文学。由于千余年来雨水带着泥沙顺盗洞而下,使许多精美的壁画都遭到了破坏。然而,幸存的壁画却不失为唐代绘画的精品。后墓室停放着永泰公主与其丈夫合葬的庑殿式石椁,中间有门,两边各一名守门侍女。石椁内外均刻有线刻画,姿态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熟练,十分精美。石椁内的木棺因长期浸泡在淤泥中,早已腐烂。
简介
唐宣宗贞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
唐宣宗李忱墓。陵园地跨泾阳、淳化两县。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因服长生药中毒而死。贞陵因山为陵,城垣沿自然山势构筑,南垣长1680米,北垣长4080米,东垣长2985米,西垣长4440米,内城面积约629万平方米。陵园城垣四门前均有对称的土阙。现存石刻有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只、石马5对、石狮4对、石人13尊,皆破损残缺。
贞陵依山为陵,陵园面积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园东、西二神门外两对阙址分别位于仲山东西两座山的峰颠之上,形势壮观。
陵园东南和西南二角阙址相距1600米,南神门东西居中;东南和东北二角阙址相距2800米,东神门南北居中;东北角阙址西距北神门1600米,西北角阙址东距北神门1200米;西北与西南二角阙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门相距3300米,东西二神门相距1950米。
陵园东南角阙址位于泾阳县石滩村西北,角阙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状,长、宽各12米;西南角阙址位于泾阳县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阙址位于淳化县富德大队庙坡北,三个角阙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径14米。
鹊台
鹊台现存二阙址位于泾阳县庙背后村北,北距陵园1982米,二阙址东西间距100米。二阙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长16米、宽10米。
乳台
乳台二阙址在陵园南482米,位于王东村和王西村北,二阙址东西间距148米。二阙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长20米、宽14米。
鹊台西北200米,即庙背后村北130米,陵园南2000米,有一建筑遗址,范围东西250米、南北200米,此为下宫遗址。遗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庙碑”。寝宫位于朱雀门内北仲山正峰(俗称走马岭),墓道南北长约37米。
门狮
门狮的形制同崇陵。石狮身高1.72米、身宽1米。神道石刻组合与泰陵相同,东西列间距68米。
华表
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24米。华表高6.9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计算在内)。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线刻蔓草花纹。东列华表的东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个棱面花纹保存较好;西列华表柱身断裂,柱身风蚀较甚。
翼马
翼马位于华表北22米。翼马身长2.83米、身高2.80米。东列翼马头如河马状,头顶无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马头顶有独角,独角长0.34米、宽0.17米、残高0.17米,缚尾,臀部后倾,雕刻拙朴。西列翼马马背之上前后分布24个圆窝,窝径3-8厘米,窝深0.5-1厘米。二翼马的左右翼翅均于颈上部相连通。
鸵鸟
鸵鸟身高1.11米、身长1.40米。腿短似鸭形,整个屏
面饰满浮雕山石。石马身长2.05米、身高1.75米。马背置鞍鞯,无马镫,披障泥,马身鞅秋及饰物简化,马尾下垂,脖下系铃。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马不同,贞陵仗马马背之上凿有圆窝。西列南数第一石马,马背上有圆窝13个,窝径4-6、窝深0.5厘米;东列南数第一仗马,马背上有圆窝16个,窝径4-7、窝深0.5-1厘米。
石人
石人的形制同庄陵。东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
身高2.88米。东列应为文官,西列应为武官。但现存西列南数第二石人,其服饰、造形均同东列石人,当为文官。东列现存6个石人,均为文官,未发现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石马
北神门外石马现存2对,东西列间距25米,南起第一对在阙址北25米,第二对在第一对北22米。形制与神道上石马相同。
石刻
贞陵的石刻形体已见差异,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这些石刻既无中唐时期精细圆和的资质,也没有盛唐时期粗壮魁武的气势,更没有初唐时期古朴新奇的风格。显示了国势衰竭,是亡国前夕窘迫荒凉的写照。可以说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