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衰(?-前622),春秋时晋国卿。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多得从者之力,他和狐偃尤称首功。任原大夫,亦称原季。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败秦师于彭衙。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赵盾,春秋时晋国执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622年,代其父为晋国执政。襄公死,他开始拟立襄公弟雍,后太子母缪嬴不让,复立太子,即灵公。执政期间,数与秦战。前607年,其弟赵穿以兵杀灵公,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同年,使其弟赵穿迎立襄公弟黑臀为君。即晋成公。
赵氏祠堂,赵姓,家谱
赵武(?-前541),春秋时晋国大夫、将领。即赵文子,亦称赵孟,赵朔子。晋景公讨灭赵氏,他随母庄姬(晋成公女)畜养于公宫。后被继立为赵氏后嗣,历任新军、上军之将,后执晋国政。晋平公十二年(前546)与楚屈建(即子木)主持弭兵之会。
赵鞅(?-前477),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即赵简子,又称赵孟。景叔之子。任晋卿,长期执掌国政。其时六卿强大,公室益卑,前514年诛灭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大夫。其后六卿内部互相兼并,以兵击败范氏、中行氏。前494年围范氏、中行氏于朝歌,次年,在铁地誓师,击败护送粮饷给范氏、中行氏的郑兵,范氏、中行氏遂奔齐。赵氏封地进一步扩大,为此后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赵雍(?-前295),战国时赵国君主。即赵武灵王。肃侯子。前325年即位,以为应“随时制法,因事制礼”。亲自提倡“胡服骑射”(《史记·赵世家),移风易俗,改革军制,国力渐强。先后灭中山,破林胡,败楼烦,拓地至燕、代。并先后助立燕公子职为王(燕昭王)、秦公子稷为王(秦昭王)。后让位给少子何,自号“主父”,引起内乱,被困沙丘(河北平乡)宫,饿死。
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别名马服子,马服君赵奢之子。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不会指挥作战。把国王赏赐金帛,买进上好宅田。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为将,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赵军四十万都被俘坑死。
赵胜(?-前251),即平原君,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弟。任赵相,礼贤下士,门客云集。惠文王死,相孝成王,封邑东武城(今河北故城西南)。秦军围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胜散尽家财,遣使、门客毛遂告援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