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过多位张氏老者,我对张氏宗祠从布局、结构、建筑艺术到历史功用做到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来看,祠堂主体建筑呈长方形,主体之外,两侧是东西耳房,总体来看呈燕子式结构,占地二十来亩,从前门到最后面的大殿,采用了中轴线对称布局。祠堂坐北朝南,结构为一座明三暗四进的古典徽式建筑。南一进房屋一排七间,其中间三间敞开成门厅,屋顶悬挂的硕大灯笼,上书“张九公堂”四个大字,表明了祠堂的身份。两边各两间,用作祠堂的库房。祠堂大门八字型朝南敞开,门前一字排开六只中间镂空大石鼓,据传供房下出人插旗之用。门楣高悬“张氏宗祠”黑漆金字巨幅横匾,威严地透视出张氏旺族曾经的显赫与宗族不可抗拒的权力。推开两扇厚重的包金杉木大门,跨过二尺来高的石槛门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正方形四合庭院。院落地面纯一色青石板铺就,正中镶嵌着一块三尺见方的方形石墩,相传是惩罚家族不孝子孙之处,如有占山为匪,犯上不敬,男女不清之属的家族败类,通常就迫使受罚者跪在这里接受祠堂家法处置。院落的四角,点缀着四个荷叶边花坛,里面分别种植着桂花、含笑、望春、海棠,花枝高大,枝叶丰满,每到花开时节,争奇斗艳,满庭飘香。四合院面积宽敞,足可以容纳千余人聚会。院落的两侧是东西回廊,对面为两进一体的大厅。大厅高大巍峨,两进屋檐前后相连,接口处白铁水槽衔之,分流东西。外看虽为两进大厅,内部实则连为一体,正因如此,张氏宗祠才呈现明三暗四的结构特点。大厅是祠堂的正厅,祭祀仪式、宗族议事和宴会活动通常都在这里举行,所以空间最大,用材最为考究,建筑和雕刻的艺术价值也最高。青砖粉墙黛瓦的建筑,滚龙脊,燕尾垛,屋桅画造型生动传神,一派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大厅前后各五间,其中南一进全敞,屋体高大,空间开阔,是宗族活动的主要场所。北一进除正中一间作过往后殿的通道外,两边四间均用屏门阁扇隔成单间,相当于小会议室,是各门房长临时议事之所。两进大厅内部均采用了木质梁柱式建筑结构,前一进空间跨度较大,山墙两端用了九根排柱,后一进跨度相对小些,也采用了七根排柱,它们的中间部分都由每间一排的四根大柱,凭空托起横跨大厅的巨幅横梁,支撑起全部屋体的重量。柱下正方形石基,石基上放圆形石鼓。柱子一人合抱有余,大梁更两倍有之。大梁上方复起小梁,即所谓“升斗重梁,大梁驮小梁”。这种梁式结构既缓冲了屋体重量对大梁的整体压力,也凭添了屋内美观的视觉效果。
最具价值的是宗祠内部的雕刻艺术。木刻、石刻、陶灰塑壁画随处可见,尤以木刻为主,雕梁画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精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祠堂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如木雕方面,祠堂的檐梁、斗拱、神主龛、屏风等,都反映徽州木雕的浓厚地方色彩。屏门阁扇构思巧妙,每屏各有画面,连起来又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构图,它以12个不同时令季节的各种花鸟虫鱼走兽、吉祥画纹及喜庆联对为主,在制作艺术形式上有半雕、浮雕、通花雕,串在12连屏中体现出完美的构图。木雕屏风艺术作品,没有上釉,也没有施以金箔,只是保留原来的天然素色木质木纹,称为素雕。其人物走兽形象生动,维妙维肖。其雕刻技巧高超,刀法工整,层次分明,疏密有致。
穿过大厅,一座古朴的石桥把前厅和后殿连结起来。石桥两侧,分布着两只丈余深的水池。虽名为水池,实际并没有盛水,据说是祭祀祖先时焚烧纸钱的地方。水池四周围以两尺来高的护栏,栏柱顶端,饰以各色飞禽走兽,形象毕真,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水池左右两侧,各五间厢房,是族长起居之所。跨过石桥,步上二尺来高的三级台阶,便进入后面大殿。后殿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场所,在祠堂中,其地位最为神圣。神龛上按世系的顺序依次排列着不同班辈祖先的牌位。每到冬至时节,子孙如云,香烟缭绕,表达着对祖先不尽的崇敬与怀念。所以,后殿主要是子孙祭祀祖先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