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伯乐相马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伯乐受楚王委托,寻访千里马。他走了好几个国家,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立即识别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于是他买下这匹马,牵回楚国。

   

  楚王看见伯乐牵来的马骨瘦如柴、其貌不扬,认为伯乐愚弄他,很不高兴。伯乐解释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加上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千里马的本色。”

   

  果然,经过精心喂养后,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这匹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名落孙山

  

  

  

  宋朝有个名叫孙山的秀才,性格开朗,能言善辩,幽默诙谐,人们都叫他“滑稽才子”。

  这年秋天,孙山跟许多读书人一样,到省会去参加乡试。临行前,孙山的一位乡亲将儿子托付给他,让他带着一同去赶考。

   

  放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大家就将贴榜的地方围得水泄不通。孙山好不容易挤了进去,从上往下看,终于在最下面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他不由松了一口气,虽说是倒数第一名,好歹也算中举了。不过,老乡的儿子却榜上无名。

   

  十载苦读,终有收获,孙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乡。他的那位乡亲闻讯前来,问孙山:“我儿子考中了还是没考中?”孙山见老乡如此关心儿子,怕他太失望,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想起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欧阳修《踏莎行》的最后两句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当时灵机一动,拿来套用了一下,说成:“解名尽处是孙山,令贤更在孙山外。”

   

  解元是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孙山是举人里的倒数第一名,老乡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自然是榜上无名了。他以这种方式委婉地告诉那位乡人,他的儿子这次落榜了。孙山真不愧为“滑稽才子”,能用这样的方式将那么让人伤心的事情说出来。

   

  所以,我们经常说的“名落孙山”都是指某人落榜,却并不在意孙山的用心良苦,孙山秉承了孙氏现任的优良传统,不骄不躁,懂的为他人着想。这种精神也值得孙氏后人学习和发扬!

  

  头悬梁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孙康映雪

  

  

  

  晋朝人孙康从小喜欢读书,但家境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孙康年纪虽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所以不能读书。小时候,孙康问父亲:“为什么别人家里有油灯,而我们没有呢?”父亲回答说:“油灯很贵,咱们要买油灯全家都要饿肚子。”小孙康很懂事,从此就不再提此事。

   

  读的书都是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他曾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洁,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看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0.0787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