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龙口芝阳赵氏


招远横掌赵氏


东莱赵氏


莱阳赵氏


即墨赵氏


海阳凤城赵氏


海阳大嵩卫赵氏


金乡鱼台赵氏


金乡赵氏


胶州六汪赵氏


胶南隐珠镇高北庄赵氏


德州赵氏


寿光赵氏


城阳赵氏


昌乐北关赵氏


碾米庄赵氏


日照南湖赵氏


济宁赵氏


滕州古滕赵氏


泰安岱岳区角峪镇鹿角村鹿角赵氏


泰安赵家庄、燕家庄赵氏


泰安岱岳赵氏


泰安岱岳区祝阳镇姚东村姚庄赵氏


泰安岱岳区范镇施庄南高北赵氏


黄县赵氏


黄县赵氏永福苑碑文


赵氏自始祖永福公藉黄以来,至今六百余年,相衍二十余世,星罗棋布、族大丁旺、为吾黄旺族。补充阅读:赵抃生平故事介绍


行芳志洁,重德修身,乃我祖训;忠诚孝友,乐善好施,乃我家风。清末以来,谱失修、祠无踪、碑毁迹,使祖恩难祭、本亲相疏、列祖无序、族人皆健,建祠立碑众望所至。得幸祖公后人德孝相承资力兴建“永福苑”,並恭迁始祖永福公宅居于此,将列祖列宗供奉于祠,以昭祖德,尽敬祖孝亲之道,更弘中华民族之美德,诚哉盛举,族人欣然,合协共力“永福苑”,如期落成,使后人思祖有碑,祭祖有祠,族人亲睦和谐,后人延续祖德,耀祖光宗。


“永福苑”踞于凤凰山之阳,北有凤凰可依,南则舒缓而下,极目而龙势,山结水汇远渊流长实乃“芝阳”之地,以昭示祖人,庇荫后昆,德高而荣昌。二十三世孙 增祥撰文


昌邑赵氏


昌邑赵氏始祖永富公于大明永乐四年,由湖北襄阳府枣阳县道树庄十字路口老槐树底,奉文遣派到昌邑之西北乡瓦城村。始祖永富公携二世祖凤飞凤理来瓦城村,将兄弟二人安置妥当后,仍回湖北原籍。据高密市井沟镇前宋戈庄赵氏族谱记载,赵姓从枣阳县道树庄十字路口老槐树底同时迁民的有三拨,一为子建,迁往辛章,辛章可能是现在的河北省廊坊地区霸州市辛章乡辛章村;二为子怀,妣周孺人,迁居昌邑瓦城;三为子明,妣张孺人,迁往东方,东方为何地不详。我祖永富公在原籍族名子怀,亦未可知。


凤飞凤理兄弟二人分两甲,长曰一甲,次曰九甲,一甲户住村中桥东,即今瓦城东村,九甲户住村中桥西,即今瓦城西村。九甲三世兴,四世宁,五世龙,六世孝,瓦城俱有茔墓所在。七世祖庆公大约在明宣德年间,由瓦城迁居昌邑南乡日阁庄。另有庚渶一支从瓦城迁潍邑或安丘城西赵家坟庄(现属刘家尧镇)。


日阁庄以庆公为始祖,庆公生子五,三子四子五子失传。长子居日阁庄,次子训公居南下湾。训祖生子五,卿、相、臣、官、爵,五子分五支,长支、二支、四支多数居南下湾,三支居日阁庄,五支爵公迁居丈岭镇(现为北孟镇)石牛庙立村,至今已繁衍百余户四百余口,自立族谱,以三世祖爵公为始祖,爵公十四世孙嘉顺任邓小平秘书,一九八八年九月授少将军衔,是这支的杰出代表。各支均有少数同族散居全国各地,二支居住相对集中的村有:高密市井沟镇前宋戈庄,由四世祖江公立村,现已发展成颇具规模的赵氏村落,自立支谱。江公六代孙洪湈,约清乾隆末迁居阚家镇张家庄。一九零零年左右从南下湾迁居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东新八社、十社的赵氏后人现已有三百余口。二支还有居住在昌邑本市岞山镇孙郭、北孟镇的小王仙庄、东祝仙屯;太保庄乡的石坑村、孙家庄子;昌邑市城里;安丘市黄旗埠镇车埠村;以及汶上县,临沂市的赵姓。居住在省外的以东北的黑、吉、辽、西北的山西、陕西居多,他们大多在清末民初歉收饥荒外出。少数是一九五十年代后因工作外出,这部分人散居全国各地。

11
0.1157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