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革,字去非,南宋时江南西路隆兴府丰城县人(今江西省丰城市)。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调武陵尉,累官至房州守,为襄阳抗金做出重要贡献。《丰城县志》记载:年十三能赋诗,作《赣滩恶》谏坡,施元之比之《蜀道难》。《江西通志》记载:年十三能作赋。丰城《于氏宗谱》称诗《咏笺》为于革八岁所作。
当地传说,于革家族在当地为望族,高祖、曾祖、祖都在朝历官,家底殷厚,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也刻意培养他,经常带他到野外锤炼,他八岁那年当时正是深秋时节,彦明就带小于革到赣江边游玩,当时天色已近傍晚,夕阳照耀在水面上,景色宜人,天空高远,几叶芦苇在水中挺立,南迁的大雁岸边觅食,于革边走边随口吟出“七八叶芦秋水里,两三个雁夕阳边。笔头到处浑无碍,扫破寒潭一簇烟”。彦明深感震惊,儿子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水平,他对儿子的赞许虽没有表于形色,却下定决心,对儿子一定认真培养,后来于革果然高中进士,还成为“丰城三杰”之一,抗金功臣,与朱熹有谊,享祀丰城孔庙,父彦明贵赠承侍郎,累赠至朝请大夫,这也是一段佳话。
丰城孔庙,1945年设立丰城中学,附属建筑逐渐拆毁,文革中孔像被毁,现仅存大成殿。丰城三杰之位已不见,仅能从历史文献中找到。《中国名胜祠典》列“丰城文庙”条,记述旧时孔庙
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