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王氏宗祠,京东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其建筑均用青砖、小瓦、石、木头修成,典型的北方清代建筑,砖木门楼、厚木板的大门、网格状的窗户,共同构成其古朴又精致的风格,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2008年10月23日,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的历史在这里存储,完好保存至今,这么美,这么静!历史的痕迹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也体现在其他风貌中,古碑、掌故、文人墨迹……寻访、还原王氏宗祠曾经鲜活生动的场景、丰饶的人文底蕴和永恒的根脉文化,丰富着我们的情怀。穿越百年时空,梳理来龙去脉,触摸农耕文明,感受沧桑巨变。

  王氏宗祠是达王庄王氏第十六世孙王敬德主持创建的,从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开始,到光绪九年(1883年)主体工程竣工,垂花门楼是王敬德的次子于1924年修建。时间跨度之久,折射了中国乡村勤俭持家的农耕日子的渐进性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王氏宗祠格局坐北朝南,三进两院,砖木石结构。主体建筑由北向南依次为:正面的大祠堂——秩祜堂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对称东西厢房三间,中为天井,二道墙中为垂花门楼,外墙中为砖雕斗拱正门楼。门前有一座影壁,书写着“子孙保之”四字,是宗祠的缔造者王敬德的手笔,毁于“文革”时期,2009年复建。宗祠建筑东西宽21米,南北长40.9米,面积898.9平方米。据王氏后人介绍,当年祠堂正中有一木龛,龛内供奉着王氏祖宗牌位,龛前龙头挂把题有“康熙赐给”的字样,一边放着一根红色木棍,是惩罚违反家规的弟子之罚具。龛前放着石头桌子3个,每个石桌占一间,桌上有香炉。每间正中上方悬挂木匾1块,其中一块“品重英宗”匾保存在后人王兴余家中。祠堂内东西两侧有石碑4块镶于墙内,碑文记录的是建祠捐款情况。宗祠内现存碑刻6通,除一块断裂外,其他保存完好。碑文行、草、隶、篆均有,其书法艺术价值很高,六品邑武生书法大家王敬德墨宝风采依然,吸引了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关注。《玉田县志》载:王敬德“健于草书,晚年不辍”,玉田净觉寺的草书碑亦出自王敬德之手,成为寺内一绝。王敬德后人王宜新是宗祠的义务讲解员,也是一位优秀的乡村书法家、济杨书画院副院长,他传承了王敬德的书法真谛,一手拿锄头在黄土地上耕耘绿色书法,一手挥毫在五尺宣上书写水墨书法,典型的农耕文化传人。

0.0688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