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1、兴义王氏故居:掩埋在断壁残垣中的乱世家国梦

   提起何应钦应是无人不晓,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同样不凡的王伯群以及他的弟弟王文华。清光绪时期,位于兴义市下五屯景家屯村的王氏一家,可谓是显赫一方。在兴义市王氏故居遗址上,留存下来的种种遗迹仍然证明着当时王氏四合大院的富丽堂皇。江都王氏故居系清代官宦宅邸,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龙川街双星巷。业主王钧甫(王景琦之父),光绪初曾督办浙江海塘工程(领知府衔)。
   数块砌成整个四合院院墙的巨石,如今随着墙壁的倾塌而凌乱地堆积。房子原来的木质结构已经全然不见踪影,但地面上精心雕琢的台阶和房梁基座仍然保持着原先的奢华。已经被完全封堵住的大门,虽然没了原来的气派,但有些残破的门楣仍然彰显着当时王家的显赫地位。从院墙凸出来的石烛台,整整齐齐的房屋布局,占地颇广的四合大院,无一不显露出王家大院曾经的尊贵气象。
   显赫的家族必定有很奇特的故事,而这奇特的故事又与人们都熟悉的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王伯群与王文华的故事也不例外,他们的命运如同史诗一般荡气回肠,伴随着近代的中国一同迭起沉浮。如今的王氏故居里,随意生长的杂草,到处横陈的残砖断瓦,一副断壁残垣的悲惨画卷似乎都在印证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告诉世人这里曾经孕育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乱世家国梦。
   王伯群(1885-1944年),原名文选,又名荫泰,以字行,贵州兴义下五屯景家屯人,贵州军阀刘显世之外甥。年幼时从父学易、书二经,又学阳明学、四书等。18岁丧父,从贵州姚茫父、熊范舆、徐叔群三人专攻读《孟子》、《左传》和数理学。后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便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任交通部长等职,平生不畏强权,尽力为国谋利益。
   王文华(1889-1921),字电轮,号果严,王伯群之胞弟,兴义景家屯人。幼年入塾读书,毕业于兴义笔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窦简之等结伴上贵阳,考入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后转入贵阳优级师范选科,肄业文科,精研史地。

   2
0世纪初曾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早年参加过革命党,跟随国父孙中山、蔡锷将军发起“护国运动”,征战川、湘,使袁世凯倒台。孙中山曾称王文华为“西南后起之秀”;而保皇派视为眼中钉,于是将他刺杀于上海“一品香”酒店,现葬于杭州西湖小孤山。后来,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2、江都王氏故居

概述

王氏故居规模不凡,目前8进主体建筑尚存。其布局为:主轴线前后有5进3开间建筑,分别为对厅、大厅、前后暖房及藏书楼;西轴线前后有3开间的花厅2进、书房1进,另有花房3间、马房2间、小书房1间。

江都王氏故居简介

王氏故居的建筑颇有特色。主轴线五进建筑紧紧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山墙高耸,马头墙垛错落有致,各进之间都有水磨砖砌的腰门(均镶嵌着精美的砖雕),雕花隔扇门贯穿交通。前后天井均用长方青石铺砌。对厅南檐正中设大门,它与大厅之间除了中门可通行外,又在东西两山处设廊道通连,此种结构在江都旧宅建筑中实属罕见。大厅进深9檩,梁高柱粗,结构复杂,中用抬梁。南北檐置轩廊,轩椽呈弓形的兔耳梁轩桁托有雕花荷包梁。地面铺方罗地砖,下面垫有陶钵,人在上面行走,砖下发出响声,故有“响厅”之称。

前后暖房结构相同,进深7檩,东西各带厢房,檐口装有雕刻蝙蝠、花卉的和合窗,窗下槛墙用六角形水磨砖拼缝砌成,工艺精细。室内东西次间装有天花,并设阁楼;隔间板壁用双层木板制作,保暖隔音。明间装修的部分隔扇,为了显示富丽都贴了金。最后一进的藏书楼北邻运盐河,东西山墙高耸,颇有气势,北檐口饰砖博缝,南檐口上下层装有隔扇门窗。

由对厅、大厅西山墙所设的门道,可分别进入西进花厅与书房。花厅因院内曾植桂花树,亦名“桂花厅”。南花厅建筑较为精致,采用减柱法扩大活动空间;扁作梁架,抹角方柱,下饰方形雕花石础,古色古香;南檐置轩廊,每根轩椽均雕有2只相对的如意头,所用木料极好,呈嫩黄色,虽已使用百十年,视之仍如新制。花厅与书房之间有走道相连。书房3间,南有走廊,环境优雅。

0.0932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