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
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2、口中雌黄 王衍在谈论玄理时,经常手持白玉柄的尘尾,手和玉柄的颜色一样白皙。凡是他觉得道理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马上更改,世人称他是“口中雌黄”。 情之所钟 王衍的幼子不幸夭折后,名士山简去安慰他。王衍十分悲痛,几乎无法控制。山简就说:“孩子不过是怀抱中的东西,哪至于悲痛到这种地步!”王衍说:“圣人可以忘掉感情,最下等的人则对感情没有体会。然而最珍重感情的,正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山简很佩服他的言论,也转而为他感到悲痛。 乃在牛背 王衍曾托族人办事,但好久没有回音。有一次聚会宴饮,就问那个人说:“近来托您办的事,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想到那个人很恼怒,举起酒器就砸他的脸。王衍沉默不语,清洗完毕,领着当时还年少的王导一起乘牛车离去。他在车中用镜子自照,对王导说:“你看我的眼光还是在牛背上呢!” 举阿堵物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惠帝皇后贾南风的亲戚,凭借贾后的权势,他刚愎贪婪,性情暴戾,搜刮财物贪得无厌,喜欢干涉别人的事情。王衍耳闻目睹妻子的种种恶行,但没有办法禁止她。当时,他的同乡人、幽州刺史李阳,是名震京师的大侠士,郭氏素来很忌惮他。王衍因此对郭氏说:“不只是我说你不能这样做,李阳也说过这样做不好。”郭氏因此行为稍稍收敛。王衍素来鄙夷郭氏的贪重钱财,所以口中从来不提钱这个字。郭氏想试试他究竟会不会说,就让奴婢用钱绕床一圈,让他不能走出来。王衍早晨起来看到钱后,就对奴婢说:“把这些东西都拿走!” 赌射杀牛 彭城王司马权有一头快牛,对它非常爱惜。王衍和他赌射,赢得了这头牛。司马权说:“你如果要自己骑乘就算了,如果想杀掉吃牛肉的话,我愿意用二十头肥牛代替它。既有肉吃,又能存下我喜爱的东西。”王衍却把牛杀掉吃了。 珠玉在瓦 王衍俊秀而有很好的名望,一心企求玄虚悠远,从来不谈利字。他的族弟王敦在晋末南渡之后,经常称赞他说:“夷甫处在人群之中,犹如明珠美玉落在瓦片石块之间。”顾恺之在王衍的画像上作赞词,也称赞他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壁立。由此可见他被人所推崇的程度。 风尘外物 王戎曾说:“王衍的风度仪态高雅清澈,好象晶莹的玉树,自然是尘世之外的人物。” 神锋太俊 王澄评论王衍说:“哥哥外貌好像很正直,可是锋芒太露了。”王衍回答说:“确实比不上你那样豁达大度。仪表温和。” 岩岩清峙 王导评论王衍道:“陡峭地肃静地耸立在那里,像千丈石壁一样屹立着。” 以楷方衍 众名士对比评论人物时,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对比,其中把裴楷与王衍相比。 身今少恶 还在西晋时,有一班人倾慕道家学说,其中有人登门向王衍请教疑难,正碰王衍前一天已经谈论了很久,有点疲乏,不想再和客人应对,便对客人说:“我现在有点不舒服,裴逸民(裴頠)也在我附近住,您可以去问他。” 琳琅珠玉 有人去拜访王衍时,遇到王戎、王敦、王导在座;到另一个房间去,又见到王诩、王澄。他回家后,告诉别人说:“今天走这一趟,满眼都是珠宝美玉。” 白眼儿遂作 王衍与裴邈因为志趣爱好不同而发生分歧。裴邈总想攻击他而抓不到把柄,便故意去找王衍,肆意辱骂,想让王衍应答,然后诽谤他。但王衍声色不动,缓缓地说:“白眼儿终于发作了。”
3、宋朝金华籍的宰相王淮是义乌凤林王氏的裔孙?前几天路过南青口,在状元庙的墙壁上凤林名人中发现了王淮的名字。
王准传载:宋朝右丞相(1126—1189),字季海,金华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首论劾汤思退罪数十条。曾出知江州、建宁府,以及福建转运副使、两浙西路提刑。淳熙元年(1174),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年,任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任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八年,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九年,为左丞相。十五年,授观文殿学士,封鲁国公,判知衢州,力辞,改提举洞霄宫。一生为官40年,职居相位,孝宗称其“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竭力荐举贤才,李焘、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一时人才济济。在枢密院,力主抗金,建议“择将、备器、简兵、足食”;批评只知“以和为和”,不知“以和为战”。注重赈济遭水旱灾害的饥民,奏请宽刑减赋。言行稳健,善于调和矛盾。朱熹与唐仲友不和,互相攻讦,孝宗问淮,以“秀才争闲气”答之,居间调停息事。卒,赠少师,谥文定。义乌新闻网·朱雪梅 陈颖颖有关“凤林亭”报道:为寻访凤林亭的有关记载,我们三入尚阳,终于在风景优美的前川村一户农家觅到了久已埋没的历史踪迹。好客的农家主人王肃江听了我们来访的意图,慷慨地从旧旧的木箱子里捧出了厚厚一叠《凤林王氏宗谱》,一股浓郁的樟脑香味扑鼻而来。翻着那薄薄的纸张,看着行文优美流畅的古文,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那鲜活的往事。凤林亭那短暂的但也辉煌一时的盛况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凤林亭吾王氏之所作也。宋之季年,当即山之巅作亭。焉以为宗族岁月之所会聚,即所谓凤林亭也,岁久而亭废。”所谓的“山之巅”的山即是凤凰山。不论是凤凰山,还是凤林亭,在义乌王姓始祖王彦超迁入义乌之前,都无此称法。据传,凤林其名所出,与王彦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彦超是五代末宋朝初年战功赫赫的大臣。位高权重的王彦超看到昔日一大批功臣纷纷削职为民,深感京城决非久留之地,一方面向皇上奏请卸任,一方面外出寻找安身之地。王彦超曾担任过越州节度使,江南山清水秀的优美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于是不久他就举家南迁到会稽(绍兴)。当时吴越地盗贼横行,年老力衰的王彦超也已力不从心。家里请了位相士给王彦超算卦。相士说,如要避乱,王彦超与其兄王彦章一个见凤就可以安居,一个见坎可歇脚。王彦章在今东阳王坎头落脚,世代安居繁衍。王彦超则走啊走,来到了那时已十分偏僻的今尚阳一带岭干暂时落户。
一日,王彦超听人说东方飞来一只灵凤(实为孔雀),栖于府前小山古树之上,每日啼叫不息。王彦超深以为奇,遂徒步登高观凤。凤见来人,不为之惊,泰然而视。王彦超非常奇怪,不由细细地打量起眼前这座山来。但见此山,高仅三十余公尺,占地亩余,平地拔起,绝无依托,四周有良田,形似彩凤。两翼三四百公尺处,各有一座名不见经传之山川,犹似两尊护凤天神。想起相士之言,王彦超不由地大喜,欣喜之余,遂给此山取名为凤凰山,但见山上古木参天,曰凤林。可见凤林之名,流传至今,已千余年矣。“亭空凤去尚遗林,此日登临慨昔今。伫看重城鸣彻处,春风依旧送佳音。”此乃王彦超后裔王的《登凤林》诗之一。王在凤凰山大发感慨时,凤林亭早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也只能从史料中找到它的有关记载。但我们还是见到了凤林。凤林距佛堂三十五里许,地处狭谷中,谷宽二里,地势平坦,有良田池塘,农舍庭院,间有桑竹桃杏点缀其间。谷两侧,群峰造嶂,势如长虹,树木葱绿,环境清幽,确是个安居的好去处。凤林王氏曾在岭干、朱店、和尚田、王东溪住过。后相传有兵火之难,王氏子孙遂分散异地。独存前田一支保守凤林故土。前田即为前川。距凤林的故居一里之外的前川,村前有三条小溪,流水潺潺,清冽无比,酷似一个“川”字,前川村之芳名故而得之。浙江有《凤林王氏宗谱》,为清王宅心、王纲华等修,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彦超公为一世祖。谱说,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在此,插叙一个金华“四世一品”巷来历的故事:在当代浙江金华老城区改造中,先后有86条老街巷消失,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莫过于“四世一品”巷了。顾名思义,四世一品源于此处诞生过四代官至一品的家族。他就是凤林王氏家族,据明《嘉靖金华县志》、清《道光金华县志》、《光绪金华县志》“王淮传”记载,凤林王氏世祖王彦超,其三子王槐徙居金华,九世孙王淮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福国公。并赠其曾祖父王本为太师鲁国公,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父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均官居一品。王家曾居于巷中,故得名。现巷虽已消失,但“四世一品”四个大字,仍雕刻在一尊巨石上,立在原址,供后人追思怀旧。王瑞标写的金华“四世一品”巷名来历是:“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 在浙江金华老城区改造中,先后有86条老街巷消失,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莫过于“四世一品”巷了。顾名思义,四世一品源于此处诞生过四代官至一品的家族。没错,他就是凤林王氏家族,据明《嘉靖金华县志》、清《道光金华县志》、《光绪金华县志》王淮传记载,确有此事。凤林王氏世祖王彦超,其三子王槐徙居金华,九世孙王淮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福国公。并赠其曾祖父王本为太师鲁国公,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父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均官居一品。王家曾居于巷中,故得名。现巷虽已消失,但“四世一品”四个大字,仍雕刻在一尊巨石上,立在原址,供后人追思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