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待考),还有被康国之后冒姓的记录。
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
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
福建南部的这些曹氏族人,后来又迁居台湾。现在,台湾的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县是曹姓最多的地区。
宋代以后,曹姓已经广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了。
秦汉时期:
汉时曹姓已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出自姬姓的邾国曹氏,后人多居于谯郡,汉相曹参即属此支。这时,曹姓是以今天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等地分布最为集中,以至后来曹姓家族的主要郡望均分布于这些地区。东汉时,已有曹姓移居浙江,安徽等地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曹姓开始大举南迁,于唐初迁漳州(今属福建省),后渐至福建的同安、南安、安溪、芹山等地。
东晋时期曹彦家族南迁
西晋后期,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使司马氏政权势力耗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次年3月自称晋王,在江南建立政权。公元318年,愍帝司马邺死讯传到建康,遂接皇帝位,定都建康(即今长江以南的南京市年),仍以晋为国号,史称东晋。公元383年,氐族贵族政权前秦以87万大军南下,企图攻占江南,东晋以8万军队抗击,大败秦军于安徽省境内的淝水。在战乱中,曹姓被迫大迁徙。
安徽青阳县墩头曹姓是三国时曹爽的后人,据《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载,建业十七世祖曹彦(乳名汉)以孝闻世。大兴三年(320年)被大臣王导和周(凯-几+页)推荐任南朝翰林中书,他任官后的第二年(321年)为避战乱,率家眷宗族1300多人渡江南下,居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在连年战乱中,曹姓又从京口四散迁徙,有的往扶苏,有的往丹阳(今陕西、河南两省间丹江以北地区),有的往洪都(江西省南昌府的旧称),有的往浙(即今浙江省),有的往闽(即今福建省),有的往新安(今江苏省睢宁县),有的转往江北(指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及大别山以东地区,近代多指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分居18处。
安徽省青阳县墩头之曹姓以十九世孙曹沛为一世祖。曹沛于东晋太和(367—371年)间,任广阳(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令,当时掌握长江上游兵权的桓温专擅朝政,遂辞官并隐居青阳县城之东喻山约10里的泾阳乡墩头里(村)。曹沛孙曹毂出守并家居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三十五世祖曹翔复居安徽青阳县墩头故里。
唐朝时期 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70)陈政,陈元光奉命入闽,曹姓也从此开始迁入福建。唐末黄巢起义时,河南固始曹氏又有一批人迁徙到福建。
两宋时的迁徙:
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南侵,攻破宋都汴京。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后渡江南下,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是为南宋。北宋开国宰相曹彬在朝为官的后代子孙也随南宋王朝南迁。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兵南侵,河北真定曹彬之后裔子孙很多迁徙外地,多数是南渡迁往淮河泗水流域的江苏和浙江一带。曹彬后人有四支十八房南迁。曹姓占了江苏、浙江人口的一半。今上海市上海县、青浦县曹姓,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曹姓,今江苏省泰兴县曹姓,今江苏省金坛县曹姓,今江苏省江阴县曹姓,永嘉(治所今浙江省温州市)曹姓等都是南迁十八房中曹氏。
宋曹彬子孙南渡时由汴徙吴(今属江苏省),居常熟州(今属江苏省)之禄庄里者,号福山曹氏,并为旺族。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曹彬子曹玮之五世孙“孝庆公”,因官由河北灵寿县迁往豫章(今属江西省),为豫章曹氏之祖,曾任瑞州府和隆兴府(今均属江西)知州;其子善翁与美翁又迁去了山东。
南宗理宗(1225—1264年),曹彬十二世孙友闻任沔州知州,友万为武翼大夫,兄弟二人在与元兵的兵战中全军覆灭。友万子名“祖七公”,见宗族中人大多死去,便由河北真定灵寿县迁江西都昌县之石壁山,之后又迁湖南湘乡县,生子三人,长子曹庚一居磨河,二子曹庚二居斗盐,三子曹庚三居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