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2翁氏故居与翁家花园

  常熟翁同龢和翁曾源为叔侄状元,现常熟尚存翁氏旧宅,称之为“翁氏故居”。

  常熟翁家在清晚期贵盛莫比,翁氏贵盛始于翁同龢父翁心存。翁心存(17911862年)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幼有神童之目,知州唐仲冕见心存有异才,奇之,授之学。道光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督广东学政。咸丰元年,擢工部尚书。四年,起授吏部侍郎,调户部,擢兵部尚书,迁协办大学士。八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入祀贤良祠。著作有《知止斋诗集》。翁心存为咸丰、同治两朝帝师,还是李鸿章的座师。当时目为清流领袖。

  翁心存长子翁同书官至安徽巡抚,次子翁同爵官至陕西、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三子即为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26岁中咸丰六年状元,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人以“翁常熟”称之。谥文恭。翁同龢是清末清流领袖,是甲午海战主战派。政治上倾向于维新,时人或讥之以迂阔。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其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翁曾源(18341887),字仲渊,号寔斋、海珊,江苏常熟人,生于北京翁氏府邸。翁同书次子。咸丰六年(1856)由监生恩赐为举人,同治二年(1863)中状元。因其为翁同龢之侄,人称小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因体弱多病,未几即告病归里,以书画自遣。一度曾代上海县学和龙门书院批阅课卷。书法得翁同龢指导,临池不缀,日有所成。行笔洒脱,深具董书风格。

  翁氏故居在常熟古城书院街中段,与昭明太子读书台一街之隔。巷口立有一座石坊,上有“状元坊”三个大字。进巷二三十米有粉墙黛瓦的古式建筑,石库门上镌刻着由当代藏书家、翁同龢的五世孙翁兴庆题写的“翁氏故居”砖雕横匾,门旁挂一块木制竖匾,“翁同龢纪念馆”六个字由爱新觉罗·溥杰题写。

  据史料记载,此处建筑始建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曾几易其主。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翁同龢之父翁心存购得。翁氏故居(翁同龢纪念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东、中、西三大部分,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布局因地制宜,变化生动,富有情趣,是国内完整体现明清时期江南名门望族住宅特点的典型代表。故居内主体建筑“彩衣堂”为江南典型的明代建筑,建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画梁雕栋,气势闬闳。堂内包袱锦彩绘是江南苏式彩绘的代表作,为海内外罕见之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因此,“彩衣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堂内有翁氏祖训“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翁氏故居其建筑设计遵循我国古代官绅住宅以中轴为主的形制格局,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中部由大门进入后,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彩衣堂、后堂楼和双桂轩等,共为七进。

  后堂楼与院子为主人及其家人居住生活之用。中轴线建筑的东西两侧设有备弄,东路临巷开有侧门,入门后依次布局有照墙、玉兰轩、知止斋及小院等,此为主人藏书和书房及接待宾客之所。

  西路亦有门临巷。入门依次布局有思永堂、晋阳书屋、柏古轩、明厅等。曾为翁心存子翁同爵居所。其间回廊曲折,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布局因地制宜,变化生动,富有情趣。其西侧,昔有桑氏“小南园”园林胜景。

  常熟翁家在晚清百余年间成就了“一双宰相,两辈帝师,三位公卿,四代翰林,五人进士”,才人代出,名重当世。而历经六代积累的“翁氏藏书”也被学界视为瑰宝。

  1990年,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原华美协进联谊会会长翁兴庆将此宅捐献给国家,常熟市人民政府遂将旧宅立为翁同龢纪念馆。翁兴庆先生亲书“翁氏故居”门额。1991111日,翁同龢纪念馆成立正式并对外开放。

  翁家花园是翁同龢之子翁桂所建,原先是常熟高专的前身苏州地区师范校址,当年我也多次去过。如今这里是常熟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当年亭榭还依稀可见。

  

  

0.0737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