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苏氏家族入川后的字辈,从第一代苏子盛开始,为“子元成定邦,国大振家声”10个字。“声”字辈是现存最老的字辈,胡开全在2013年采访苏淘声、苏贵声时,他们的年龄都在80岁左右。
《华阳苏氏族谱》中,记载了苏氏家族入川始祖苏子盛的相关情况:
“六世祖苏子盛,字永霏,妣氏廖,二老于雍正三年乙巳岁(1725)十一月十六日,率子孙在广东和平县浰头大浦甲起迁,越雍正四年丙午岁(1726)三月十六日,方至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三甲,地名七根槐,佃丁姓田地,遂兴家立业。”
苏子盛是苏氏家族在成都东山立足开基的始祖,其原乡广东和平县浰头(今浰源镇)属于粤、赣两省交界处的低山区,耕种条件比成都东山还差,因此到东山后能很快适应新环境。
苏子盛的孙子中,数苏成勇一脉发展得最好,苏氏家族在今龙泉驿区十陵街道青龙村青龙埂的祠堂就叫成勇公祠。
这支苏氏族人以青龙埂、皇坟湾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在今青龙村正觉山麓前后,有多座明蜀藩王陵,如蜀僖王、蜀成王陵等。其中,蜀成王陵被当地人称作香花寺王坟。
在客家人的语言中,经常是“王”、“皇”、“黄”不分,所以使得有的王陵被叫做王坟,有的被称为皇坟。
香花寺王坟在建造之初,把王坟左前方的一道土埂再挑土,加工成一道更具形象的弯环,总共有几百米长。根据“左青龙、右白虎”的原则,这道土埂被称为青龙埂。
1949年后,当地成立乡政府,就以青龙埂为名,取名青龙乡,后来改作石灵乡。1994年撤乡建镇,更名为十陵镇。2004年撤镇设十陵街道,但这里的村仍然叫青龙村。
如今,这里建起了青龙湖湿地公园,青龙埂有一半淹没在了水里。所以,如果您有机会到青龙湖湿地公园游玩,可别忘了这里曾经是苏氏家族的土地。


苏家在东山
产业绵延约10公里

  《华阳苏氏族谱》记载,苏氏家族清朝时族人聚居的地方,向东有两河口、双灵观、老陶沟、大面铺;向南有涂家堰直至官家堰、罗家山、梁家山、高竹林、簧门铺、洗面桥;向西有赖家店、倒石桥、省城(即成都市区)、温邑(温江)板板桥和王家桥;向北有老鸦林、灯草堰、清水沟等。
曾任原西河乡(今龙泉驿区西河镇)副书记、乡长的苏贵声回忆说,到民国后期,苏家在东山上的产业,从西河场(今龙泉驿区西河镇)向西延伸至赖家店(今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绵延约10公里。
作为地主,苏氏家族当然不会亲自耕种这么多土地,他们是把地租佃给他人耕种的。尽管如此,作为土地的所有者,苏氏家族当家人也是要经常去巡视土地的经营情况。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巡视的情景:苏家当家人走在长达10公里的路上,两边都是自己的土地,庄稼长势良好,充满生机,那样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去插占机会
只得租佃土地

  苏氏家族入川较晚,失去了直接插占田地的机会,而且由于所带的钱财有限,无法直接大量购置房地产,所以最开始是从佃农起步的。这样的发展情况,与四川大量移民家族的境遇极其相似。
如1922年重修的《冯氏族谱》中记载:“第十四世祖其焕公,原居广东嘉应长乐县(今五华县)砖斗寨……雍正初年……由粤来川,在成都府华阳县东柳树湾(今属龙泉驿区)觅一宅场,田地一大段,命仲昌公、叔昌公合买,以为基业,奠立家室。”可见,冯氏家族也是从佃田开始创业的。
1946年由重庆中正书局出版的《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一书,讲述了农业社会中农民的“晋级”之路:“佃农为农业梯阶中之低级者,农民由雇农而佃农,由佃农而半自耕农,由半自耕农而自耕农,正可藉此种阶梯关系增长其经验,以为独立经营之预备。”
苏氏家族虽然没有从事雇农的过程,但仍是由佃农开始进入成长阶梯中较为典型的例子。

  

0.1254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