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涣是苏洵的二哥,苏轼、苏辙的二伯父,也是兄弟二人的偶像之一。苏涣从小进入乡校读书,没有让父母、老师烦心过。苏涣聪慧过人,更重要的是他勤奋而专一的学习态度。他读书的秘诀之一是抄书。抄书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他先后抄写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苏轼可能就是仿效了伯父抄书的方法,也曾抄写过《汉书》三遍。今天的某些人指责这是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可取。但实际上,小孩的记忆力强,理解力差,正是扬长避短发挥其长处的最佳时机。少年不但应抄书,还要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将来长大了,收获是非常大的,这也被历史上许多人所证实。苏涣虽然年少,但与他交游的学友都比他年长,学识都名列乡校前茅。苏涣能够同这些学友密切交往,他的学识自然也与他们不相上下。
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苏涣被推举为进士,赴成都参加乡试(省会考)。当年乡试时,考生试卷还未施行糊名制。通判蒋公在堂上翻阅到苏涣的试卷,被苏涣的妙文所折服,忍不着对苏涣说,本场考试“子为第一”。苏涣谦虚地回答说,杨异、宋辅与我为友,他俩像我的父兄,我不愿意名列在他俩之上。蒋公听后,对苏涣的谦卑礼让越发喜爱,说,好吧,假如他二人的试题做得好,就按你的要求,将你的名次列在第三,成就你的美名。第二年,苏涣便考中礼部进士,回乡的时候,许多乡人听说,出迎一百多里。
尊敬父兄、谦虚礼让,这在当今社会也应该成为提倡的一种美德。
2、苏涣疑奸
苏涣郎中知衡州时,耒阳民为盗所杀,而盗不获。尉执一人,指为盗。涣察而疑之,问所从得,日:“弓手见血衣草中,呼其侪视之,得其人以献。”涣日:“弓手见血衣,当自取之以为功,尚何呼他人?此必为奸。”讯之而服。他日,果得真盗。(南宋·郑克:《折狱龟鉴》卷三《辨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