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名字,而名字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二字,就是他的姓氏,关于姓氏的著作,清代以前,汉代以后就有几十种姓氏著作,如:《姓苑》、《姓纂》、《千字姓》、《万家姓》、《中国姓氏学》等等。七、八十年代,我国及各地华人的学者多有专门研究人们姓氏的起源、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等。这就是姓氏学,其实我国古代有着记载姓氏和谱牒学的丰富文献,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姓氏的起源、分布、发展、变迁等敞开了大门,提供了丰富而确实的材料。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繁衍万代人才辈出,可称古万世王族。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低估的。

  

  王姓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后”,即为帝王的后代。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由贵族的忠心为国,而造贬为平民百姓,一口冤恨之气在胸,不久即郁郁而终。其子宗敬一家便以“王“为氏了。到了秦汉时期,太子晋的后裔在社会进展的新形式下形成姓与氏合一的文化背景,由“王”氏转化为“王”姓。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改朝换代后或出逃流亡,或夺爵失国,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的高贵的出身,于是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在山东的十几支王姓中,有几支是在元朝由蒙古人改姓王而流传至今。

    族 谱 凡 例

  (通用版)

   

  一、纂修宗旨。本谱纂修的宗旨就是用谱牒的方式记录__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历代族人的事迹,保持族群繁衍传承的连续性和有序性,达到团结凝聚家族力量,启迪励志后人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录事范围。本谱从探寻__姓的始源开始,记述从远古时期起源、古代族人迁徙、历代名人。主要纂修其根祖地——________氏家族的历代传人和世系传承,记述此地我族传人的辈分字行、世系支派、祖宅田产、人物、播迁、艺文、村志等。

  三、记事时限。本谱内容所记的时间,上溯至远古时期,受所掌握族人资料的限制,具体时间上至_____年(公元XX年),下限为__年__月__日(或截至X年X月X日止),个别事件截止印刷前。

  四、编写原则。本谱以__为__氏始祖,以各大宗支始迁祖(或落业祖)为本族支第一始世祖排列世系序法先写几世,以昭其代;次写某公之子,以敬所亲再书其本人名,详注讳字;然后记本人及妻生庚年月日时,子女长幼名字。殁者除载明殁庚外,另注明本人及妣葬山葬向。当代族人力求注明其学历、职业、职称、创业等事项。为体现男女平等的时代特点,凡新中国成立后娶妻和生女均列名入谱。族人仙逝的,满18岁记入谱,不到的略而不记。

  五、立传原则。本谱立传人物,采用叙述不议,据事直书的方式,按卒年先后为序记述,当代新秀则不限生卒。此外,对当代仍然健在的本族精英,不分是否同宗同支,新增设《当代名人简介》一章,以彰显他们对国家、名族、宗族的贡献。青年一代是宗族的未来和希望,新增设《一类本科大学生名录》一章,予以激励。

  六、命字派语。本谱延续并统一编排规定了辈分派语(字),除原有的族人按辈取的字如实记入谱中外,纂修者对无取字的其他人,均以现在的名字为基础,按其所在的字辈派语,统一选取与其名字意相吻合,而且词意讲究好的字,为族人命字起名。

  七、格式体例。本谱按谱序、前言、凡例、族史、迁徙图、世系、辈分字行、世系图、族规家训、人物、祖宅田产、祖坟祖茔、艺文等顺序排列,单设附篇,书写地(村)志,全书统一采用横排格式,使用现代简体规范汉字,对于先祖人名中的个别用字在现代汉字库中无法找到的,则采用扫描图片形式予以录入。在书页页眉处注明堂号、世系、庄门名,页脚处注明页码等信息。谱中有关族人的内容均按支、房分列,世系图按父系竖线贯穿,其余均按分支同辈横排,以便于查找。

  八、历史纪年。本谱历史纪年,清代以前的均采用朝代纪年和干支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民国时期用民国纪年和干支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并加注干支纪年。

  九、图片资料。增大影像资料的数量,突出现代家谱形象直观的特点。图片排在正文前,内容分为族之剪影、史之悠长、文书票证、生活写照、社会交往、全家福、艺文著作、修谱记事、纂修者、捐资者、子孙流长等类别。所用图片主要是广泛搜集族人与副省(军)级以上官员、国际友人、国内外知名人士等的直接接触影像及各种反映族人历史和生活的图片资料。

      十、资料来源。本谱所采用的资料来自知情人采访记录、户口簿、实地访查考证、文书契约、碑刻、神主匣、姓氏书籍、有关书刊报纸等。对于资料的使用,尽量做到采之有据,实事求是。艺文以书写本地内容为选取标准,作者不限族人。

  

  

  

0.1080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