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故居

  

  

  1.jpg

  

  简介

  冯雪峰故居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是一座建于清宣统二年的四合院。二进三开间,左右厢房各两间,中间一个天井,厅堂中摆着冯雪峰的塑像,陈列着生平事迹照片及国家领导和文化名人的题词。故居门前有一青石石碑,上有胡耀邦题写“回忆雪峰”四个大字。故居附近有冯雪峰题写的“处胜亭”、“冯绍儒烈士墓”碑等。1997年8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

  2003年,在冯雪峰诞辰100周年时,其骨灰从北京移回义乌赤岸镇神坛村。墓地很小,一块草坪上放着三块石头,成一“品”字,意其人品高尚。他墓碑上“冯雪峰墓”四个字,就是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鎔基题写的。据冯夏熊介绍,当时他请朱镕基总理题写墓碑名,当时他怀着一些忐忑,不知道一向不太题字的朱镕基总理会有什么答复,没想到他很快就拿到了朱镕基为其父亲题写的字。当年,鲁迅之子周海婴来到冯雪峰墓前敬献花篮。

  

  人物介绍

  冯雪峰(1903年—1976年),原名福春。义乌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艺理论家、作家、诗人。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员,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中国“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作品有《真实之歌》、《雪峰寓言三百篇》、《上饶集中营》等。故居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二进,各三开间。冯雪峰在此出生,并度过少年时代。1937年12月,回乡从事创作,在故居中写了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2月在此被捕。

  冯雪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开拓者,作为唯一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作为党和鲁迅之间的“架桥人”,他的卓著功绩,深为后人崇仰。

  

  说到母亲。我一片迷茫。对她的感情复杂中透着微妙,微妙中流露着深沉的爱。而深沉的爱里不乏潺潺流动的恨意与同情。

  在一个个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情感转折点,我开始变得麻木。这个被我唤作“母亲”的女人,在我心底所占据的位置是阿长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吗?是《童年》里祖母对阿廖沙心灵的触动吗?

  或许都不是。哦,不。应该不全是。

  刚出生的时候,父亲远在边疆,她便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养大。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在她的乳头上啪嗒啪嗒啃几口,然后就睡觉。睡醒了,饿了就掉几颗眼泪,又吮几口母乳。

  于是乎,从小,我心里就萌发的一个念头:对母亲最好的武器是眼泪。

  可等我有些记事时,我便掐死了这个念头。任凭我哭的是昏天黑地,日月无光,闹的翻天覆地,死缠烂打的使出浑身懈数,可她依旧是果断的摇摇头,拎着我的衣领,拖起我就走,我只好依依不舍的告别我钟爱的机器人。至此,对她的恨意由然而生,就因为那个价值3元钱的洋娃娃。现在回想,我是真的很亏。

  父亲回来后,我逐渐发现她的“与众不同”,使我也跟着她“另类”。

  她做饭不是太咸就是太甜,导致我在吃了第一口学校食堂的饭时,惊呼一声“GOOD!”周围迅速投来鄙夷的目光,我脸红到耳根。

  她教我读课文时,总是把“秦皇岛”念成“泰皇岛”使我在一次当着全班同学念作文时,把“秦岭”读成“泰岭”紧接着的是一声接一声此起比伏的哄笑。

  她可以为了三流的肥皂剧哭哭啼啼,却从未为我掉一颗眼泪。

  她拉我陪她买菜,一位小贩夸奖似的对我说:“你婆看起来好年轻……”

  ……对此,我有些郁闷。别人可以说他的母亲年轻,漂亮,还可以说他母亲是知识分子,气质幽优雅云云。我想不起我是该夸她吃饭时爱往我碗里夹菜呢,还是该夸她把父亲的活也干了。把这些话说出来就有点苦中取乐了。

  

  

0.0894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