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的内容家谱的概念
家谱又称为宗谱、族谱、家乘、家传、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谱系、谱牒、会通谱、统宗谱等,或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中蕴藏着丰富的姓氏文化内容。
一部完整的家谱一般包括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遗像及像赞、姓氏源流、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谱系本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名迹录、任宦记、年谱、艺文、字辈谱、领谱字号、续后篇与纂修、捐资人名等。
辈序排行之昭穆
族谱是寻根线索,坟墓是认祖依据;祠堂是念祖体现,敬宗是人生道德。
“昭穆”是家谱文化中最常见的一个词语。凡修谱,都不外乎是正宗派,收族姓,明昭穆,昭信记。
然而,“昭穆”这个概念很多人又是较为陌生的,特别是年轻族人,大多不知所指,或者,只能会于意,不能达于言。
何谓“昭穆”?昭穆者,字辈是也,亦称为字沿。
《辞源》对“昭穆”的介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的“庙号”。
又据《辞海》解释:一、古代宗法昭穆,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以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 二、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三、祭祀时,子孙也按此种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由此可见,昭穆就是辈份次序,是伴随祭祖活动而诞生的,它一出现就具有敬祖敦宗的内涵。
“昭穆”制度在家族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字辈。字辈代表着每一个家族子孙的辈序排行,谓之“辈分”。凭着这个“字辈”,同一家族的子孙,哪怕迁徙再远,分离再久,也可以确认是否出自同一血脉的族人,并凭此以辈序相互称谓。因为年代久远,隔了几代,同姓族人相见不相识,所以就首先对堂号,其次便是对辈序。不但可以确定是否同宗,而且可以确定长幼辈序。因而,很多支派,虽然没有成文谱牒,但字辈却是世代相传的,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对族中昭穆也能琅琅上口;对自己属于哪一辈、“字辈”是什么,更没齿不忘。
昭穆多以四字、五字、七字一句的诗句为表现形式。每一字代表一辈,所以诗中不能有重复字。诗的作者多是族中贤达。当昭穆制成之后,必须举行隆重仪式,祷告祖宗,辑入谱中,并通告合族,以便子孙命名时遵行,称呼不乱,世系有序。到后世修谱时,昭穆必须入谱,以使来裔世代相袭。这种标示辈序排行的世传昭穆至今相通沿用。因有昭穆,子孙不管走到哪里,凭此就能彼此间认祖归宗。昭穆在家族文化中的地位,由此显见。
昭穆或字辈在一些年代里,曾被斥为封建迷信,以至一些人“数典忘宗”,打乱了家族和社会的和谐。其实,这种用以排行辈序的昭穆,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昭穆的诗句,都含有显祖耀宗,承前启后,教育子孙精忠报国、尊祖睦族、耕读传家之精义。表明了寄望子孙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光宗耀祖的思想。期望子孙勤读诗书,弘扬祖德,光大祖业的志向。把礼仪伦常作为家族传世之宝,教导子孙千秋万世发扬光大。
昭穆不仅是认祖归宗的根据,还有现代遗传科学上的意义。现在虽然既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但还是随父姓的多。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现代人迁徙频繁,异地他乡,同族人不相识的情况在所难免,如果没有昭穆或称字辈来分清亲缘关系,近亲婚配、遗传疾病就不可避免。
和社会一样,有序才能和谐。家族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有序是社会有序的基础。为着家族的兴旺,为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发扬光大“昭穆”这个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