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际承平日,政通人和,盛世之时。经长期考察核证,我辈在十七世孙马兴文族长的带领下,经族正商定,重修我马氏家谱。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上常理。寻根求源,我二十代孙马新同等六人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赴洪洞,奔青州,明察细访,实地观情。我马氏故里系山西省洪洞县马家大屯。

  我马氏嬴姓系伯益(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之后裔,助禹治水有功,禹让位给益不授,益避居萁山之北,夏帝启二年,费候伯益出国,六年伯益薨。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赵奢为马服君,尔后子孙以马姓氏,我马氏起源于此(百家姓十四页注)。我先祖马援字文渊生于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寿终,享年63岁。东汉光武17年封伏波将军,援公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马超,居于扶凤郡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生于公元176年,随父马腾南征北战(素有三国英雄属马超之美称)辅佐刘备。后被封为五虎上将,其子孙宋代迁至山西洪洞县西马家屯。

  我始祖德公、飞兴二公系先祖马援五十二代孙,公元1373年(明洪武6年)二公奉迁民之命从山西迁往青州,洪武帝听众臣之忠言,制定富民策,迁移民,开荒田,充要塞,保边关,晋民,东迁十八次,分布十八省市,五百多县市,其中山东九十二县市。我二公就在首迁六十户之中,只有我马氏一户迁山东青州云门山北定居,村名马家庄,德公、飞兴祖人众家大,和睦邻里,德公又兼医学之长,医德广善躬则治富诊断,远近素有赛华佗之美称。纳周氏为眷,共生三子玉、璞、裱。飞兴祖学界闻名,胸怀雄才大略,遂别提升知府要职,原配张氏生四子,神宝住开州(濮阳)、至宝住濮州(鄄城县)、贵宝住曹州(菏泽市)通宝住徐州(沛县)。在任之时又纳杜氏夫人(阖老之女)生育五子,福宝住青州(益都)、禄宝住莱州、祯宝住蓬莱县,祥宝住兖州、荣宝住济宁(名曰一马踩九州也)。洪武13年飞兴祖受皇命去鲁豫交界处视瘟疫,察民情,展转几载又纳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我张氏祖母在青州期间由于姐妹不和,便领四子西归,行至开州地界,正遇征虏将军徐达,胡大海、李文忠领兵二十五万,消灭铁木耳(素有李文忠杀达子南望北斗之传说),去西之路受阻,遂至于开州东南九十里马李集定居张氏祖母则安葬于此。

  我三门贵宝公于洪武15年(1382年)徙居于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仙逝后与焦氏夫人安葬于此地,膝下生八子,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岭于永乐6年(1408年)迁居巨野县城市马街。四子俊立于永乐14年(1416年)迁居嘉祥县南白马寺,二子世隆、六子彦忠、七子彦良于永乐2年迁居马常寨,长子让、八子彦清于永乐2年迁居于马村。

  洪武二十五年,我德公、飞兴祖相继归天,弟葬矮槐树村,兄葬云门山向阳坡,苎墓四周苍松翠柏,奇山异石,环绕左右,山峰如巨龙起伏,延绵不断,祥云盖顶,紫气横升,好一座风水宝地供我祖安眠。

  翌年玉祖三兄弟思返原籍,行至巨野东南三十五里金山堡东侧,观其山清水秀,松柏葱茂,祥云嵘绕,紫气腾空,肥质沃土,而安庄就业,命村名为马峰道隆村,而后数年名为马村。

  追宗报本,念祖宗之功德,表后裔子孙之敬仰,众马氏子孙修谱之心勃发兴起,追源思宗而不能自治,一呼百应而奋然即起。经族长马兴文提议,众族正商洽,定于壬年之春正月初九在宿沙寺马庄定下今春修连谱之事项,二十日在巨野城西关衍斌之院,由二十一代孙马繁河重点阐述了修谱人事款项,迁祖坟立墓碑,并确定三十日在马山村召开修谱誓师大会。大会由二十二代孙马山村马衍旗主持召开。有十几位代表纷纷登台演讲,为修好家谱出谋献策,谱子孙以昭繁衍,谱庄村以定方位,谱祠墓以昭常祀,谱科第职称以振家声,立祖碑,述渊源,众人捐资蜂拥而致,接连不断,大会之隆重,人声之沸扬,气氛之空前热烈。经族正提议,理事会通过,确定今后修谱时间,二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

  ★家谱序言各不相同,本序言摘自济宁及菏泽地区马氏家谱序言,其他各堂口,支脉与此序言并无关系。希望词条修改的各位马氏宗亲不要随意修改。序言中或有部分用词与现在略有差异,本人才疏学浅只能照抄,只为最本真记录事实。★

  修谱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1、天文名词解释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实际上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历法名词解释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二月 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 芒种、夏至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八月 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2)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3)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4)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4、古代计时单位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0.1733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