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故居

  

  13584898840312742.jpg

  徐向前故居

  

  简介

  徐向前故居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之一。1901年,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由于年久失修,故居早已破落。徐向前去世后,当地各级部门共同集资恢复了故居原貌。

  始建于清道光初年,1990年进行了修缮。现故居坐北朝南,一进两院,院内房屋均青砖通板瓦房,为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建筑。1901年11月8日(农历辛丑年9月2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

  

  布局

  这是一幢典型的晋北四台院式的建筑,院内正面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上下两层是徐帅青少年时期干活和学习的地方。在故居内,有徐向前元帅童年时学习用的小木桌,1955年毛泽东向徐向前授勋时的元帅礼服,还有徐帅的羊毛衫、军装等衣物。徐帅亲笔书写的他生前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石灰吟》和《龟虽寿》原件也存放在这里。一件件实物和图片资料,反映了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清廉简朴,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 还陈列有徐帅生平事迹展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等为徐帅的题辞,庄重肃穆,朴实无华,现已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05月25日,徐向前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结构

  据介绍,故居是五台县人民政府1992年修复的,占地面积216平方米。这个普通四合院内的三间正房为楼阁式建筑,下面为居室,徐向前同志1901年11月8日出生在这里。当地政府对徐帅故居管理十分重视,专门设一个副科级机构,给三个编制,负责日常工作,所以,走进故居,感觉到院内陈设很有条理。院子里有一座徐向前元帅的半身铜像,故居有东西配房各五间展室,这些配房展室,陈列着徐向前元帅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史迹,除了照片之外还有不少珍贵的实物如望远镜、旧军衣、水壶等。这些带着战火硝烟的实物,生动地展示了徐向前元帅的戎马生涯。

  

  景观

  徐向前元帅的故居在山西省五台县东治镇永安村,滹沱河边的一个村庄里,随着“元帅故里”的指示路牌,沿着乡村公里,一路寻去,在一个极为冷清的村庄里终于找到徐向前故居所在的村子。车子停在一个有戏台的广场里——如今已作为来访者的停车场。秋阳里,广场边上两个农民在卖当地的土产,枣子什么的。步行几分钟,就到了故居所在的巷子,一个北方颇为普遍的带台门的四合院,这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徐向前元帅的故居。 徐向前元帅故居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内,距阎锡山故居仅10公里。由太原至五台山公路向右插入1公里即可抵达故居,这是一幢典型的晋北四合院式的建筑,院内正面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上下两层是徐帅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故居内陈列有徐帅生平事迹展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等为徐帅的题辞,庄重肃穆,朴实无华。现已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与修复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遵照徐帅生前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太行山、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并将部分骨灰送回五台县,安放在烈士陵园中,了却了他叶落归根的夙愿。 为了缅怀徐向前元帅的丰功伟绩,开辟一处向青少年一代及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传统教育的场所,中共五台县委及县人民政府,代表全县30万人民的心愿,要求修复徐向前故居。当时,五台县刚刚将博物馆改建成徐继畲生平文物纪念馆,时任省文物局副局长的张一同志来到五台参观考察。经盛情邀请,由赵培成陪同参观了徐向前故居。面对徐帅故居的破败,对比阎锡山故居的豪华,张一局长感叹不已,当场决定,同意五台县修复徐帅故居的申请,并拨款5万元表示支持。忻州行署副专员白祯祥也表示积极支持,拨款3万元。中共五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决定拨款5万元,表示支持。中共五台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将修复徐向前故居的计划派专人同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及子女进行了协商和交流,亦表示同意。

  修复徐帅故居的计划确定后,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此项工程委托东冶镇党委、政府,由东冶镇党委书记韩正中挂帅,组织东冶镇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一工程队负责实施。鉴于徐帅故居仍由徐成祖借住,决定由永安村委会、东冶镇政府批给徐成祖宅基地一处,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徐成祖迁出后,便立即施工。徐帅故居东西配房虽然破旧,但原房屋仍在,照旧房画图设计,然后拆修翻修。而正原房3间、二层楼早已拆除,3间平房也非原貌。为了恢复故居旧貌,东冶镇政府及施工设计人员多次召开知情人座谈会,回忆徐帅故居建筑旧貌,包括房室高度,开间宽度,木柱粗细,出檐深远,顶瓦样式,脊岭形制等,力求做到修旧如旧,经过认真勘测,精心设计,完成了建筑设计图纸。根据设计要求,从忻州、五台等地采购回优质木材、砖瓦等,抽调富有经验、技术精湛的木工、泥工进行施工。韩正中等镇政府领导经常深入现场督促检查。经过7个月的紧张施工,顺利完成了故居主体建筑。为了对永安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镇政府多次组织学校师生到河滩捡拾鹅卵石,铺设了徐帅故居院内通道、花池等。1991年冬,徐帅故居修复工程基本完成。经过省区文物部门鉴定验收,质量全优,达到标准。总投资11万元。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 

  徐若木徐若木

  2、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3] 

  3、源于改姓而来:

  ①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还是后来氐族人自行改姓,已经无法考证。 [4] 

  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③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 [5]  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④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满族。 [2]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中华徐姓始祖陵中华徐姓始祖陵

  远古时期,徐若木被封徐国(今安徽北部),徐国成为徐姓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后,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两汉直至隋唐,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

  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上杭、连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 [6] 

  

人口分布

  编辑

  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排在第17位。 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7] 

  徐姓汉字演变徐姓汉字演变

  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 [7] 

  当代,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 、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

  徐姓书籍徐姓书籍

  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7] 

  

0.0901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