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二公祠
徐震二公祠是清代建筑,位于浙江省永康市古丽镇武义巷,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震二公祠由居住于此的徐氏后人为追记其祖震二公所建的祠堂。“徐”为徐姓,“震”为行辈,“二”为排行序号。徐震二公(1324年—1374年),讳希佑,字仲振。“自幼颖敏,好读书,不为嬉戏。平居安贫,未尝至官府”。该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坐南朝北,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总面积1512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四进,面阔均五间。第一进通面宽18.16米,通进深5.99米。硬山顶。正门系五楼牌坊式结构,砖雕精细,各进檩条、牛腿均刻有人物、吉祥动物、花卉等高浮雕。各进明间、次间抬梁式,均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梢间山面为穿斗式。梁上有平盘斗,上施瓜柱,梁下施雀替。
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排在第17位。 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7]
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 [7]
当代,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 、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
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7]
郡望
堂号
总堂号:东海堂
分堂号:圣交堂,麦饭堂,敦睦堂,世德堂,存桂堂,垂裕堂,追远堂,崇雅堂,礼耕堂,惇王堂,怀德堂,雍肃堂,南陵堂,五云堂,五凤堂,中山堂,文苑堂,正伦堂,正谊堂,世禄堂,世德堂,古十笏堂,本仁堂,立本堂,永春堂,永思堂,永绥堂,存桂堂,光裕堂,孝思堂,孝伦堂,志读堂,位思堂,孚受堂,迎恩堂,奉先堂,忠亮堂,固本堂,南州堂,南陔堂,持敬堂,思本堂,衍庆堂,叙伦堂,伦叙堂,徐西墅公生祠,纯嘏堂,教忠堂,萃裕堂,崇本堂,崇敬堂,崇德堂,惇叙堂,惇睦堂,报本堂,敬爱堂,景高堂,顺德堂,集贤堂,敦本堂,敦伦堂,敦睦堂,敦礼堂,善风堂,寿岂堂,聚顺堂,种德堂,肇修堂,宁寿堂,维新堂,赐书堂,锄经堂,馀庆堂,燕诒堂,树德堂,泽馨堂,鸿绪堂,双石堂,继志堂,继述堂,显承堂(共83个)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