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家族生息繁衍在陵川县东关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根据现存史料记载,陵川的武氏家族属于唐朝武家之后裔。因武则天称帝死后,李氏重掌大权,大肆屠杀武氏家族和大臣,遂逃难于此。
在陵川历史上,曾因金代时期武家一门三状元而震动朝野。武氏三状元即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与明甫之堂弟进士武俊臣,时人号曰“四凤”。祖籍陵川东关三元巷,即现在东关村的“后东关”。
当时的东关村有两条街,也即两个巷。前街为直通城东门内街的巷,名为“儒学巷”,此巷因东关东南角建有“文庙”而得名。
后东关的“三元巷”,位于“儒学巷”北,面西城河(现在的崇安东街)。这里是武氏族三状元祖先以及他们出生,读书,走上仕途的祖籍家乡。东关村即为“三状元故里”,这也是“三元巷”名字的由来,这条街就被叫作“状元街”。
?
陵川东关“三元世家“大院
状元街
状元街为“三元巷”内的一条街,即“四凤”住宅所在地。它是原东关村“后东关”的一条街,即“三元巷”。
该街呈东西走向,由武家主院,四凤坊,跨街牌坊,三元巷阁,古书院,武氏家庙,武氏祠堂忠灵堂,武明甫堂宅“梦梅堂”,御书楼,翰林院,状元阁(春秋阁或毓秀台阁),戏院等多部分组成。此外在“三元巷”的东北方向,陵川东关的“高高山”还建有“乐天园”即小别墅。
其中“梦梅堂”,武氏家庙,四凤坊等建筑,或毁于战火,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基于城市建设改造被拆除或者改建它途。现保存完整的仅有武家主院“三元世家”,古书院,翰林院,状元阁。
状元街西为“鲁班阁”,面西立墙上镶嵌有“三元巷”石匾一块,侧面竖有“武氏三状元故里”石碑一座。街东尽头乃是“春秋阁”。
?
三元阁及三状元故里碑
上世纪80年代未拆除的西巷口
三元巷阁
“三元巷阁” 也叫“鲁班阁”。位于状元街西入口处,是一座用砖石拱圈形成的拱洞形建筑,拱洞之上还有木结构阁楼建筑。因敬奉过鲁班,所以也称“鲁班阁”。阁西拱洞上方镶嵌着刻有“三元巷”阴字石匾一块。该匾字刚劲有力,据说为元好问所题。
该阁楼于1987年因扩建崇安东街而拆除,阁楼原址即现在的地税局大楼的拐角大厅,以及街南的一部分。
武氏三状元故里碑
武氏三状元故里碑 ,该碑镶嵌在“三元阁”西入口处南侧的房墙上。该碑曾八字形,向南敞开。高曰5尺,面宽1.6尺。上方阴刻有“武氏三状元故里”的字迹。传说为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所题。
该碑及“三元巷”阁楼于1987年县政府扩建拆迁时候被当时住户拆走,从此销声匿迹。
四凤坊
四凤坊是一座石牌坊,为明代建筑。三门两层,是为纪念武氏三状元一进士而建立。县志记载:元好问曰金源氏有中国,以科名选士。时瑰奇俊伟者,不惟汇萃于一国,且钟聚于一家。如河东李献甫,献诚,献卿,献能兄弟,时人号为“四桂”;陵川武明甫,俊臣,天佑,天和三状元一进士,时人号为“四凤”。故当时称科目盛者,不曰河东李,则曰陵川武云。“四凤坊”由此得名。
该坊原址在县检查院东处,座西向东,正对三元巷,毁于1943年。
梦梅堂
梦梅堂是武氏先祖唐代,宋辽时武白至金代武氏三状元的故居,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的主要建筑位于三元巷内街北从“四凤坊”(现在的县法院)往东,北至文庙,东至书院,翰林院,范围包括三元巷街北全部,街南大部。
这是金代武氏家族的居住地。因三元巷北临高地,他的建筑也就因地而起,南高北低。其中包括九窑十八洞,院北还有藏书阁,御书楼。该庭院为武氏三位状元出生的地方,1987年被拆除。
“梦梅堂”为武氏家族的堂号。根据《武氏家谱》记载:“武文端公(明甫)及第时,梦家中梅花盛开,清香袭人。侄天佑及第时,梦如前。至天和及第,又如前梦。适报至,文端公喜作口号曰:科第蝉连父子间,龙颔谁道取珠艰。年来频现梅花梦,最上一枝谁能攀。”状元武天和还曾著有《梦梅堂集》,武氏后人就把武氏堂号取名“梦梅堂”。在陵川,当时办事只要报上堂号“梦梅堂”,就知道是东关状元公武家。
?
清代中州李迈书写的“三元世家”匾额
三元世家
三元世家 现存武家的主要院落,系清代嘉兴年间建筑,位于三元巷西入口向东约50米的北面。是一座“七裹三”四合头院,砖包楼房。
大门匾额浮雕有清代中州李迈书写的“三元世家”匾额,大门内设有仪门一道,从两边门进入,中院东西厢房,正房在三级台阶的平台上。庭堂过去的正中间挂着长3米。宽1.5米的木制匾额,镌刻着“梦梅堂”三个楷书金字。
正庭门东一间上刻有“凤游千仞”四字,中间刻着“星聚一堂”四字,西一间上刻有“珠树三花”四字。仪门门池上刻有“诗书为鹄”四个楷书大字,是清代道光四年任陵川县令的强上林所题。东翼门上刻有“守先”二字,西翼闷顶上刻有“侍后”二字,均为篆书。下院东小门上刻有“毓秀”二字。西小门上刻有“馨宜”二字,这座故居威严朴实,可能是按照原样修建的,距今约200年历史。
?
“三元世家”院内“仪门”全景
武氏书院
武氏书院 三元巷武氏书院俗称古书院,位于三元巷东,春秋阁西坐北朝南的地方。该书院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有房20间。现存乃清代建筑,它是在金代武氏书院的基础上于乾隆14年(1748)年,由县令陈封舜创建的,并请巡抚赐名为“望洛书院”,含有遥望洛阳之意。
?
三元巷武氏书院
武氏祠堂
武氏祠堂 (忠灵堂),这是东关及各地武姓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也是武氏族人议事的地方。原建于宋代,代代维修一直保持到50年代。祠堂位于三元巷西口南侧东城河北段路东(原城关老粮站,今粮食局对面)。坐东朝西,前面开三个大门,院内北有5间青砖平房,东有6间敞开的亭榭,里边供奉武氏先祖的遗像以及祖先牌位。
1943年,祠堂内的遗像,排位均被日军付之一炬。该祠堂于1960年被县政府改做它用。
武氏家庙
武氏家庙乃金代武明甫及武氏族人祭祀神灵的地方。位于三元阁内街南侧,紧挨三元阁,即现在的地税局大楼及院的范围。家庙坐北朝南,门楼高耸,门顶刻有“武氏家庙”四个木雕金字。
新中国建立之后,家庙活动不再进行,分给他人居住使用。1987年前该家庙还保存完好,1987年县政府拆迁街道时将其拆除,并建立了地税局办公大楼。
御书楼
御书楼,县志记载,这是金代太原郡候武明甫供奉御书的地方,现楼已无存,遗址在现电信局院内。
武氏“三状元第”牌坊
武氏“三状元第”牌坊位于三元巷现三元世家院西十米处街上,牌坊通面宽6米,进深4米,中有通道,基座1.5米,牌坊高8.5米,是一座全木结构的跨街牌坊,全部有由旋口扣成。是为旌表武氏三状元而建立的,牌坊的门额上浮雕着金章宗皇帝御书的“三状元第”四个大字,门顶悬挂“圣旨”二字的匾额。
县志记载:“三状元第”坊是有金章宗皇帝御批修建的。金章宗泰和年间,武天和(明甫之侄,天佑之弟)登经义科状元时,皇帝在金銮殿召见他时,章宗问他:“你是明甫之侄,天佑之地弟弟吗?他随口答道,是。章宗十分欣喜的说:“你们叔侄兄弟连中三元,是一门之庆,也是国家之光啊。”因此,就御书“三状元第”四字,令悬于其门。该坊1948年拆除。
武氏跨街戏楼
武氏跨街戏楼又叫两看戏台,位于现“三元世家”院东10余米处,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下边走人,车,上面是一个戏台。是武氏家族逢年过节或者办大事唱戏庆贺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拆除,现尚有遗迹。
武氏翰林院
武氏翰林院位于三元巷状元街东北面的高地上,紧挨原来的春秋阁,是一座明清建筑。两个院连在一起,砖木结构,建筑堂皇大方,结构紧凑,砖雕,木雕都十分精细,据说是金代武俊臣(一说武天和)的住宅,现保存尚好。
?
武氏翰林院
武氏南武宅
武氏南武宅,清代建筑,位于现环保局后东北处,是一四合头院,有房屋18间,20世纪70年代拆除改建。
武氏梳妆楼
武氏梳妆楼 位于三元世家对面偏西处,即武氏祠堂东,四合头院,此院西北两楼为三层楼房,专为武氏女子梳妆打扮所用,也称武宅南院。后西北楼拆掉重修,现在保存较好。
武家花园
武家花园 ,位于三元世家正对街南面,花园入口处为一直径为2.5米的月亮门。占地曰3亩,园中种有奇花异草,东西凉亭没处三间。专供武氏家族饮酒赋诗,休息游玩的地方。1940年拆除,现为居民住房,武家另一处花园位于现畜牧局大楼北至状元街南。
七状元祠堂
七状元祠堂,位于县城关东南角叫做会馆的地方,即现在新建巷东关小学所在地。是为表彰和祭祀武氏族三状元和陵川另外4个状元而建立的楼阁。1943年日寇进攻陵川时拆除。
武家藏书阁
武家藏书阁位于三元世家大院后,为武氏保存各种书籍典册而建。很早就已毁坏,再无建设。
状元阁
状元阁 又名春秋阁,毓秀台阁,是一座由砖,石,木三材混构的三层楼阁。初建于1564年,清代重修。2004年县政府拨款,取得了社会各界与武氏后裔同意,将此阁拆除,向东移44米,照原样式,原大小,落架大小,重新修建。
此阁楼正厅供有三状元的牌位,每年清明节武氏家族在此祭祀祖先。距离“三元世家”大院东150米处。通面宽17.3米,进深7.3米。中有圆圈门,行人可以由此东西行走。下部高5米的基座,上部为两层楼高,主楼为3间居室,前后均有走廊,两侧各携翼楼一间。主翼楼均为硬山式屋顶,造型设计宏伟,东西立面中央镶青石匾额,东有“山川毓秀”四个大字,西有“三状元故里”五个大字,是武姓故里的标志性建筑。
?
2004年之前的状元阁
乐天园
乐天园(小别墅)金代世宗年间,1185年词赋科状元武明甫年老致仕后而建立。是武明甫回籍后生活,休息养老的地方。位于春秋阁东北的高高山上,紧邻三元巷,专供三状元与进士致仕后游玩,饮酒,赋诗之用。规模较大,拆除年岁不详。
?
乐天园遗迹
武氏四凤纪念祠
武氏四凤纪念祠,原址位于现棋源广场入口往东,广场中心向北至体育器材活动地带的范围,是明代为纪念武氏四凤,三状元一进士而建立的。
祠堂内竖有碑楼三座,状元武明甫一座,进士武俊臣一座,状元天佑、天和一座。碑上记载上四凤的生平事迹,以及词赋。该祠于民国已毁坏淹没,仅剩3座石碑。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设人造湖后,该碑才消失。据许多老人回忆,他们劳作偶遇大雨时还可以躲进碑楼避雨,里面可容纳一人有余。
武氏牧马地
武氏牧马地,红马背村,是武氏家族所用马匹的牧马地。有武姓人在这里居住管理,现在村内仍有武姓人家,祖上就是为武家牧马,久而久之,繁衍生息。你若问他:老家是哪,他会答是东关。该村原来不是村,只是后来人迁居于此才逐渐形成了村庄,牧马背(山坡)就叫成了现在的红马背。
?
红马背村武姓老宅
武氏家族,武氏三状元的故里是陵川东关三元巷,武氏三状元的先祖也是在东关休养生息,繁衍起来的。这里遍布武氏先祖和三状元的足迹。由于东关地处县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因战火以及不同时代的建设而改造。武氏三状元以及先祖的许多遗迹遭到破坏,甚至消失,但是并不能改变历史的史实,金代武氏三状元的祖籍故里——陵川东关三元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