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故居

  司居敬,(生卒年待考),恩县人(今山东平原)。

  著名元朝大臣。

  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

  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

  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

  司氏历史名人|资料搜辑一•著名元朝大臣司居敬

  

  【搜读2】

  

  邹县为“孟母三迁择邻”的故事所发地,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中“断机教子”的故事。

  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邹县尹司居敬崇儒重道,以振兴文教为已任。

  他到处寻访孟子故居,结果找到两处遗址。一处在县城东南隅,前临因利渠,南有文贤岗,洄川掩抱,其间筑有曝书台;另一处在县治东一块隙地,旧名子思讲堂,被辟作庙宇。

  司居敬想先恢复子思讲堂,于是召集周围百姓,对他们说:“圣贤以斯道觉斯民,功万世。神而有知,固当辟正堂以舍。使扰圣贤之居,以扬其灵,恐不能妥侑乎是。况籍此赐百福于斯邑,神必不然。苟它所奉而迁之,神得以永厥祀,而圣贤之迹不废。”

  孰料,与会者不听他这一套,说:“惧神之不我福也,不敢受教。”

  司居敬又召集居住在孟子故宅处的百姓商议,并应允发给搬迁费用。几家百姓非常乐意。

  于是,司居敬派人丈量面积,当即付给报酬。

  然后,在这片故址上建屋四楹,取名“渊源”,内设子思、孟子像。子思面南,孟子西向侍,“皆章服玄端危坐,俨然昔日授受之容”。

  又在故宅周围垒起院墙,并请秘书少监杨桓篆书“曝书台”三字,刻于石上。

  他离职后,该县民众为他刻石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搜读3】

  

  司居敬建学堂和司姓族贤

  

  在山东省孟子的故里邹城市,历代地方官在上任后多致力于修缮孟子故居和学宫等儒学设施。元代一位司姓官员,算得上是历代修缮孟子故居和学宫中贡献较大的,至今为邹城群众称道!

  司居敬,恩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元朝末年任邹县(今邹城市)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邹县是孟子故里,他到处寻访孟子故居,结果找到两处遗址。一处在县城东南隅,另一处在县治东一块隙地,旧名子思讲堂,被辟作庙宇。司居敬召集居住在孟子故宅处的百姓商议,并应允发给搬迁费用。几家百姓非常乐意,于是司居敬派人丈量面积,当即付给报酬。然后,在这片故址上建屋四楹,取名“渊源”,内设子思、孟子像。又在故宅周围垒起院墙,并请秘书少监杨桓篆书“曝书台”三字,刻于石上。他离职后,邹县民众为他刻石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为官如此勤政,在家里,司居敬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人。当地的地方志记载了这位好人的二三件家事——“事母至孝,名传百里。常作书卖字,为母治疗。母故,守墓三年。”这是他孝敬母亲的一面。

  “而立之岁,路遇乞讨母女,倾囊以助。母跪请收女为妾,以可,母即投井,二人收为葬,尽礼。结发偕老,终如新婚。生之年,相敬和睦,曾无一字互伤之语。”这是他和睦家庭的一面。

  “族弟力大,善斗,率营卒以叛,踞山为盗,为害一方。得准可,司居敬只身冒死进山劝说,跪以触地,血染颜面,至诚尽善,众皆大恸。其弟愤然断指,烧山绝路,率部归顺。皇命重奖,居敬不敢收。曰:劝弟转善乃我家事,弟不义,我何为人?!若以私取奖,人耻之,家之不幸,吾当无地自容。”这是他大义服亲的一面。

  司居敬以高尚的人格成为天下司姓族亲啧啧乐道的族贤。

  

0.1088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