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07162835b1s8_p.jpg

高氏家族墓地


简介

乐清高氏家族墓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高岙村,建于明代,墓地依山并环宗祠而筑,布局独特。其中高友玑墓最具规模、形制独特,主体建筑为三座四柱三楼式神位牌楼组合而成,并将祖孙四代七人的墓碑按昭穆之制分列其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实属罕见。墓由神道门、华表等仿木石构和石像生组成。

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资料

高友玑(1461年—1546年),字肃政,号南屏道人,乐清十二都高岙(今属北白象镇)人。母病,朝夕侍奉汤药,衣不解带,以孝闻于乡里。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丁母忧。服除,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治狱详明。十六年,擢江西九江知府,治绩为十三府之最。正德二年(1507),升广西参政,营田州府事。土司岑猛“坐与族类构争削秩,诏以汉官抚之,前官惧而逸”,友玑单身入州,“待以恳诚,励以忠义”,猛遂“束身听命”。于是“立学训士,置堡伍,联其众,归被虏男女以数百计,田人帖服”(严嵩:《明故资政大夫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简高公墓志》)。因忤权幸,调任卫辉(今河南汲县)知府。郡当道冲,供求浩繁,友玑大加裁减,并请停黄河劳役,宽负盐禁,民困得苏。逾年升江西左参政,转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正德十一年,擢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赞理军务。其时宗室豪横,为禄糈事殴辱知府,友玑不畏强梁,上疏弹劾,宗室为之敛迹。但因此得祸,降二级致仕。复起为湖广郴桂兵备副使,丁外艰未赴,家居数年。嘉靖四年(1525),起为山东布政司参政,转福建右布政使。次年,内召为光禄寺卿,升南京刑部右侍郎,转右都御史,外调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招徕盐徒,讨诛渠恶,革驿传费,宿弊一清。七年,进南京工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复召为北漕总督,居仅三个多月即告老回乡。以俸入构宗祠,在家乡白鹭屿办南屏书院,所居旧屋朴陋湫隘,无所增缮,布衣蔬食终其身。二十五年(1546)三月二十六日卒,享年86岁。追赠太子少保,谥襄简。遗著有《南屏遗稿》。其墓在高岙村,当地人称为高尚书墓,至今仍保存完好。

1.jpg

北齐高氏墓群


简介

北齐高氏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南约十五公里的王瞳镇、杜桥乡一带。当地群众称之为“高氏祖坟”或“皇姑陵”,是北魏至隋代的渤海高氏族墓。现存有封土墓10座,分布范围较广,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分为四个保护区:隋庄保护区位于隋庄村东南约1公里处,包括3、4、6、7号墓;大高义保护区位于大高义村西约500米处,包括8、10、11、12号墓;野林庄保护区仅有2号墓,位于野林庄村北约700米处;李高义保护区有14号墓一座,位于李高义村东北约400米处。


历史变革

该墓群相传原有墓冢近百座,历经沧桑,封土流失,多数泯没;历年来,农民在打井和农田基本建设时,经常发现古代墓葬。1973年4月,河北省博物馆和文管处获悉当地村民在耕地中发现隋高六奇墓后,立即派人调查,收集到前几年出土文物多件(有墓志二方),证实了这一批墓葬,确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族墓,便将有封土的墓葬作了统一编号,加以保护,并有计划的发掘了三座墓。三座墓是南向砖室墓,砌法基本相同,形状大小不一,葬式不同,有的较为罕见。

为天平四年

(537年)高雅夫妇子女合葬墓,编号为M13。由主室、后室和东室构成。墓前有仿地面建筑的墓门,顶部楞砖起脊,下砌飞檐。墓内共有尸骨四具。据墓志记载,主室内的两具尸骨,是墓主人高雅和其妻司马氏(司马金龙的孙女),后室和东室的尸骨分别为他们的第二子高德云、大女儿北魏孝明帝嫔高元仪,像这样父母子女,特别是已出嫁的女儿,而且又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妃嫔,葬在一起的情况,还不多见。高雅字兴贤,北魏末年,官至定州抚军府长史。死于熙平三年(518年),东魏天平四年追赠散骑常侍、冀州刺史,“诏书”改葬。这是一座按封建礼制埋葬的标准的贵族墓。该墓出土器物最多,也最珍贵,共有115件,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而且排列有序,组合清楚。

为武定五年

(548年)高长命墓(?),编号为M1。墓室分前后两室,平面呈葫芦形,前室顶部有农民耕地时被拆除,后室顶部早年破坏。墓门门楼,砌三层门额,壁面涂白灰,画红色阑额,两端画?ぶ?,柱侧各画一门卒,头戴缨盔,身披铠甲,手执骨朵。券门上面画火焰,再上画二异物,人身兽首鸟爪,背后有一枝条。东侧异物,仅存身足,余皆脱落。这座墓破坏严重,器物仅存陶瓷两种,没有一件完整的。棺木劈成碎块,尸骨全无,墓志砸碎,仅存“大魏□故”两个半字。前后室间的甬道和过门,墓门甬道和里外层封门砖均被拆除或捣毁,室内壁画全被铲掉,地面上还有一层零散的着色白灰片。这座墓很可能是在死者入葬后不久即被捣毁。此墓在高六奇墓南,与更南的一座等距排列,从墓的位置和残存器物来看,它应当是北齐雍州刺史高长命的墓。该墓可复原的不及十分之一的陶瓷器碎片中,应有陶俑和动物模型等八十多件。

为隋开皇三年

(582年)高谭夫妇墓,编号M5。高谭夫妇墓的形式较为罕见:墓室下部呈正方形,高达1.25米后,四壁各以相邻两角为点,壁面以弧线形状向外伸张,连砌五层砖后,口部成圆形,然后攒顶。基本上为穹窿顶。顶部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掘开,室内四角,各立一圆柱,高80厘米,上置陶灯。高谭墓自称“不须棺椁,祭奠率尔,勿用牲牢”的节葬墓,但仍有金、铜、陶瓷器九十多件,能复原的陶器,不到三分之一。

隋庄保护区内原有墓五座,现有四座墓。已发掘的高谭墓也在隋庄保护区内,据高谭墓志记其祖为高翼,父为季式。《北齐书·高乾传》,乾为翼子,兄弟四人,一人降周,季曰季式。又据《北史》乾弟为翼“大起冢”,3号墓的封土较一般的大出几倍,与史书所记相符,此五座墓应为高翼祖孙墓。

大高义保护区原有墓六座,现存四座。一座泯没,一座为1973年发掘的高雅夫妇及子女合葬墓。高雅墓与《魏书·高?v传》相符。雅为和璧子、祖?v。这六座墓当为高?v一支的。

野林庄保护区原有墓三座,南北等距排列,现存一座。一座为1973年发掘的高长命墓。一座是已破坏的高六奇墓,墓志记载墓主为高六奇,父长命,祖永乐。《北齐书·高乾传》附记其事,此三座墓应为高长命祖孙三代的墓葬。

李高义村保护区内原有墓两座,一座已无封土,现存一座有封土墓。据《景县县志》(民国二十年版)载:“北魏咸阳公高允墓,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高义村,又名青冢。”高允埋在景县高氏墓群里是定而无疑的。根据以上情况分析,该墓应为高允或其家族墓。

景县北齐高氏,是当时北方的名门望族之一,在历史上繁衍的年代很久,上起于后汉,下至隋、唐。在《晋书》、《三国志·魏书》、《北史》、《魏书》、《北齐书》、《隋书》、《新唐书》等史书的记载中,景县高氏,有官位的就有一百三、四十人之多,而多北魏至北齐,高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为此时的高氏,不仅是个望族,而且成了皇族。高欢及其子高澄、高洋等人,从北魏做官到灭魏建齐的过程中,其高氏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高欢父子对高氏兄弟大加封赏,仅见于史传的有官位的就有一百多人,其中封王拜相的就有三十多人。建国后,考古专家经考证确认北齐皇族的墓葬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现状

北齐高氏墓群,现存十座有封土墓保存现状如下:

2号墓封土高7.5米,占地面积289.5平方米; 3号墓封土高18米,占地面积5281平方米;4号墓封土高3米,占地面积1194.6平方米;6号墓封土高10米,占地面积1452.2平方米;7号墓封土高6米,占地面积490.9平方米;8号墓封土高5米,占地面积415.5平方米;10号墓封土高3米,占地面积323.7平方米;11号墓封土高9米,占地面积581平方米;12号墓封土高4米,占地面积907.9平方米;14号墓封土高3.5米,占地面积706.9平方米。各墓因年代久远雨水冲刷封土流失严重。



64c3f320taa0d0388509d&690_副本.jpg

兰陵王墓



墓主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

史书中说他拥有柔美的容貌: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节选自<<兰陵王入阵曲>>

他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因其面貌清秀,当两军交战时都要戴上一个凶恶的面具以震慑敌人。因战功显赫而招到当时的皇帝(其堂弟高纬)的忌恨,终被赐死。

小兰陵王

而兰陵王从小刻苦学文习武。渐渐地兰陵王长大了,他有着俊美出奇的容貌,传说他的容貌美丽像纤洁的女子。同时兰陵王文韬武略兼备,成为北齐的将军。

在那样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过于俊美的容貌成为兰陵王的心病,于是兰陵王命令手下人做了一个狰狞可怖的头盔。以后每逢作战,兰陵王都戴鬼脸头盔,极大地震撼了敌人。而今天,冀南一带戴鬼脸面具的习俗则来源于洛阳大捷(即邙山大捷)后的一部假面舞,即《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英勇善战,为北齐立下了赫赫战功,邙山大捷后兰陵王的威名更是天下皆知,人们为了歌颂他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

公元560年的三月,为了表彰兰陵王的功绩,兰陵王被册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兰陵王的称号也就因此而得来,直到今天兰陵王的本名反而很少被人们所知了。

兰陵王高肃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发生,兰陵王所在的北齐国,更是帝位更换频繁,短短二十多年里就换了六个皇帝,皇帝大都也昏庸无能、暴虐无度。公元565年也就是邙山大捷后的第二年,北齐第五位皇帝后主高纬即位。

英年早逝

一次,皇帝召见兰陵王。皇帝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2]  武平四年五月(公元573年),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究竟干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诚如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兰陵王死时年仅31岁。

兰陵王英年早逝,北齐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王室成员几乎全被屠杀。乱世的杀戮之中,人心如火海,兰陵王的美,如血中飘荡的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


简介

兰陵王墓是邯郸北朝墓群之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5公里处,是北齐高欢之孙高肃之墓。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88年,兰陵王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兰陵王入阵曲》作为古代名曲流传到日本,深受人民的喜爱。

1986年,邯郸市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


墓主身份

北朝墓群里的主人都有着显赫的身份和地位,不是雍容华贵的北齐皇室贵族,就是功勋卓著的将相大臣,而兰陵王高长恭就是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

史书上记载兰陵王高长恭音容兼美,打仗时因长相太过俊美而不足以震慑敌人,所以每次作战都要带上面具(大面),遮掩其容貌,其长相俊美显而易见。

兰陵王的母亲是谁,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在当时,对于女子身份并没有过多的避讳,如高长恭的弟弟(北齐安德王高延宗)的生母为广阳王妓也。所以兰陵王高长恭的身份也是一个谜团。


主要景点

 兰陵王墓为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高肃之墓,其墓北有封土,南有碑亭。碑亭是现存“磁县三高。


墓氏

兰陵王墓有三个墓室,兰陵王墓分为前中后三个墓室。兰陵王墓墓冢高大,墓道的路面上彩绘自然景图案。兰陵王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墓道路面上有彩绘的花草纹廓道地毯图案;墓道两壁画青龙、白虎以及由26人组成的仪卫行列,其中手执綮戟16名仪仗作肃立姿态,12人拥盾端坐,墓道后段的上沿,还有向南驰趋的方相、羽人、凤凰等图。甬道南口券门上的门墙上,中央部位画一只神态威武,振翅欲飞的朱雀,两旁画腾跃抓拿的方相氏,甬道两壁各画四名属吏与侍从。

中室置棺床,以放置兰陵王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兰陵王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兰陵王墓室四壁之上栏,画白虎,玄武等方位神,下栏画墓主人生前的内室生活景象。其中画面保存较完好,布局疏密有致的是墓室北壁壁画,通壁共画7位女子,居中者头戴峨冠,形态丰满,似为墓主夫人;两旁的6位侍女,体形清秀,分别张举着羽葆、团扇、华盖等仪式,或手捧杯盏等物,作侍奉执事的姿态。
纵观兰陵王墓全部壁画,除少量画面反映当时流行的驱鬼逐疫与向往升仙等迷信观念外,大部分是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着力表现墓主人的荣贵身份。壁画布局严谨,人物各具神态,显示出东魏壁画艺术的较强。兰陵王墓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兰陵王墓的中室是放至兰陵王棺冢的地方。


历史沿革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北朝的末期,北魏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方主要的战争就发生在北齐和北周之间,历经数十年不止。公元564年的冬天,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守城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形势岌岌可危,如果洛阳陷落的话,将直接威胁到北齐政权的存在。北齐武成帝万分焦急,急诏全国各地的军队前去解洛阳之围。

北齐全国各地的军马星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外,冲向将洛阳围成铁桶的北周军队。三军将士竭力拼杀突破了北周军队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再也无力向前挺进了。眼看着北周攻城军队逐步地加强攻势,洛阳城的守军心里

已经绝望了。如果北周军队攻下洛阳城,转回身再来对付北齐援军的话,北齐的援军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了。

就在这危急的关头,北齐军队的一员将军,率领了五百士兵冲向千军万马的北周军队。这位将军身穿铠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脸部,他的脸上带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栗。

这位将军骁勇异常,加上他脸上的狰狞面具给敌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他率领五百士兵在北周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此时的城内守军已成惊弓之鸟,疑心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他们要求这位将军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来面目。将军答应了,当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内的守军顿时欢声四起,因为这位戴面具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北齐一代名将,兰陵王高肃。

因为兰陵王容貌出奇得俊美,像个美丽的女子,所以在战斗中往往会被敌人所轻视。于是兰陵王为了震慑住敌人,命人打造了面目狰狞的面具,以后每次出战,兰陵王都戴上这个面具。

当守城的士兵们知道戴面具的将军是兰陵王以后,打开城门和兰陵王的军队一起杀向北周军队,北周军队大败。这一场大战被史称“邙山之战”。史书这样记载北周军队惨败的样子:“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1.jpg

高力士墓


人物

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广东潘州人,官宦人家,深受武则天的爱怜,赐姓高,改名力士。他不但聪颖、善解人意,而且处事果断谨慎。高力士,先后历武则天、玄宗、肃宗、代宗等四朝皇帝,亲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过程。幼年被阉割入宫,至于后来改姓高名力士,在史书记载中,其被高延福收为养子,故更为高姓。墓志上记载,高力士由于聪颖,受到武则天赏识,为其赐名高力士。

在唐玄宗时期,高力士地位达到顶点,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提起高力士,不少传说故事和名人与其相关,其中大诗人李白戏弄高力士的故事就流传甚广,李白趁着酒性,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而美女杨玉环的死,也与高力士有关,安史之乱时,在高力士的劝说下,唐玄宗为了自保,在兴平马嵬坡赐死贵妃杨玉环。但作为唐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则尽职尽忠,晚年为了保护唐玄宗,被另一大太监陷害流放,后得到赦免,但听到唐玄宗去世的消息后,高力士绝食七日而亡,可谓忠心耿耿,死后,陪葬于唐玄宗泰陵,也是唐玄宗泰陵的唯一陪葬墓。

后来他在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一乱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多次犯颜谏玄宗,遏制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的权力与野心。在立嗣问题上,他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善于借机陈述正确意见,避免了多次宫廷纠纷,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这一切都显示了高力士的雄韬武略,所以他深得玄宗宠信,从而显赫一时,官拜大将军并内侍监(一品),开了自有唐朝以来宦官不过三品的先例,高力士的晚年是不幸的,“安史之乱”后,玄宗退位,此时,明皇的旧部邀功而宠新主,而唯高力士一人忠心扶助在明皇身边。

公元760年,高力士为保护禅位的玄宗而被当权宦官李辅国所恶,被诬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县),据《新唐书本传》:力士行前曰:“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李辅国不许。遂开始了他那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旅程。在巫州,他看到遍野的荠菜无人采撷,借物言志,写《感巫州荠菜》以喻:“两京作觔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流露出丹可磨而不可夺其朱,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的气势,后人亦有诗云:“列戟依稀旧闬闳,中涓声势傲公卿。殿头雅有天人望,乡曲犹传骠骑名。何处珍楼还突兀,于今香树几枯荣。野花开遍闲朱紫,不及巫州荠菜生。”;“夜深吟<咏荠>,掩卷泪满裳。”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却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当悲壮:公元762年。力士遇赦返还途中。行至郎州龙兴寺今湖南桃源东)。得知上皇玄宗驾崩,悲痛欲绝,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终年七十九岁。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作为玄宗钦点的唯一一位死后陪葬者,陪葬唐泰陵。


地理位置

高力士,唐朝著名大宦官,死后陪葬于唐玄宗泰陵。高力士墓位于陕西蒲城县椿林镇山西村,距县城15公里,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高力士陵墓是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


发掘工作

高力士墓的发掘从九九年七月下旬至十一月初.历时三个多月,已经发掘清理结束、共出土文物240余件。主要有粉彩俑、陶动物。陶动物的种类有骑马桶、陶桶、陶马、牛、羊、鸡、兔、狗、猪、骆驼,这些陶俑和动物俑全部上彩、色彩鲜艳,在墓道两边有对称的六个小龛,里面存放着陶俑、陶动物等,它相当于古代人住的房子。在第一对壁龛附近,有一道砖封门,封门西边被砸碎、推倒.是早期盗墓贼所为。第一道封门后5.5米处出现第二道门,西边也被推倒。再向里进深,就是墓门。墓门上有一处机关孔,但是已被盗贼破坏。墓室内左侧有已碎裂的石床,墓室内壁西侧还有已不清晰的壁画,室内顶上有两处盗洞。高力士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高力士墓的发掘不仅对研究唐王朝兴衰史和唐代丧葬制度、宦官制度及高力士本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高力士墓的发掘和利用是我县实施“以两陵(桥、泰)为重点”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保护状况

1999年,省考古研究所(现更名为省考古院)的专家对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最珍贵的属高力士墓志,详细记述了高力士的一生,可以补充史料的缺憾,弥足珍贵。

高力士墓经过发掘后,长期暴露至野外,雨水不断侵蚀,墓道也濒临倒塌。针对高力士墓的安全隐患,蒲城县文物旅游局委托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了《高力士墓墓道保护工程方案》,对墓道进行加固。

保护工程方案经过省文物局批准后,已经开始施工。该工程建设面积为166.52平方米。该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基础开挖、桩基础、安置柱顶石等工程量,墓道入口保护房主体已基本完成。该工程下半年将会完工,完工后墓道有望对外开放。

2014年8月4日,为预防倒塌,陕西省斥资109万,对高力士墓道进行加固,下半年完工后有望对外开放。


0.1879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