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李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即老子,字聃,亦称老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著《道德经》五千言。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史记》称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隐君子也”。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李牧:(?-前228),战国末赵将。长期驻守雁门,智勇兼备,能攻善守,治军有方,颇得军心。十余年间,屡败东胡,降服林胡,匈奴不敢犯边。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以副将从廉颇大破燕军。赵王迁三年(前233),率军向秦反攻,在肥累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后赵中秦反间计,他被杀,秦遂灭赵。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少时为郡小吏,后受业于荀卿。战国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以贤任为郎,遂向秦王献灭六国、成一统之计,受秦王赏识,拜为长史、客卿。前237年秦宗室贵族提出“逐客”主张,他上书劝阻,又得秦王采纳重用,迁任廷尉。秦统一中国后,官至丞相。他力主废分封,设郡县;提议焚诗书,禁私学;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均为秦始皇采纳。又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前210年,秦始皇死,他与赵高合谋,伪作始皇诏书,逼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遭赵高所忌,诬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李广:(?-前119),西汉将领。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文帝时,因击匈奴有功为散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智勇善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不敢犯边。元狩四年(前119),随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李陵:(?-前74),西汉将。字少卿,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有广之风”(《汉书》)。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率步骑五千余出居延北击匈奴,遇敌十万余,陷重围,他苦战九天,终因矢尽粮绝而降匈奴。武帝闻之,族其家。后病死于匈奴。李延年:(?-约前87),西汉音乐家。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父母兄弟亦皆为乐工。因犯法被处腐刑,供事于狗监。善歌,又善创造新声。其妹得幸武帝,称李夫人,他被任为协律都尉,宠幸与韩嫣相等。曾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又作新声二十八解。李夫人死后,其弟犯罪,被族诛。李轶:东汉初年将领。李固:(94-147)东汉臣。字子坚,汉中南郡(陕西汉中)人。少好学,博览经典,结交英贤。顺帝时,上书陈外戚、宦官专政之弊,任议郎、荆州刺史等。后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冲帝即位,迁太尉。冲帝死,他议立清河王,为梁冀所忌,被免职,杀死。《后汉书》称其“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李育:生卒不详,东汉初期著名经学家。李梵:东汉清河(今山东临清)人。生卒年不详,天文学家。 李毅:西晋将领。李秀:西晋时期女将领。李颙:东晋文学家。李顺:北魏藏书家。李业兴:北魏、东魏时著名学者。 李子通:(?-622),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首领。东海丞(山东枣庄)人。少家贫,以渔猎为生。初投长白山左才相起义军,后投杜伏威。旋率二万人占据海陵,自称将军。皇泰二年(619)攻占江都,自立为帝,国号吴,建元明政。620年,为杜伏威所迫,降唐。622年,又叛唐南逃,被捕杀。李密:(582-618),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二年入瓦岗军,献计翟让,击杀隋大将张须陀。后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因麻痹轻敌,为王世充击败,部众或降或散,他率残部投降唐朝。不久,又叛逃东走,至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南),为唐军截击杀死。李轨:(?-619),隋末割据者。字处则。武威姑臧(甘肃武威)人。隋末任鹰扬府司马。617年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次年称帝,年号安乐,攻据张液、敦煌等河西五郡地,由其户部尚书安修仁掌握枢密。唐高祖密遣修仁兄兴贵入凉,他任为左右卫大将军。后修仁兄弟引胡兵破其城,他被擒,斩于长安。李彻:北周至隋朝时期将领。李昞:唐朝开国君主李渊的父亲,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春:隋桥梁专家。开皇、大业之际,在赵州(河北赵县)南门外河上设计与建造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桥全长50.82米,面宽近10米。单孔,跨径37.37米,拱弧矢高7.23米。造形美观奇特、建筑精致牢固。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李渊:(566-635),即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618-626年在位。字叔德,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旧唐书》称其“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末,为太原留守。大业十三年,起兵攻入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废侑自立为帝,建唐朝,建元武德。武德九年,被迫传位给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隆基: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三原(今属陕西)人。字药师。通书史,知兵法。初事隋,后归唐,拜行军总管。武德四年(621),以李孝恭长史,参予击萧铣,擒辅公祐,多建殊功。太宗践祚,授刑部尚书。又破突厥,擒颉利,拓地至大漠,封代国公,迁尚书右仆射。吐尔浑寇边,复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进兵讨之。改封卫国公。卒谥景武。后人录其论兵语为《李卫公问对》。李纲:(547年—631年),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隋唐名臣,曾当过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李渊建唐称帝后,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李百药:(565-648),唐史学家。字重规,李德林子,定州安平(属河北)人。仕隋,历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等职。大业末,任建安郡丞。贞观初,为中书舍人。著《封建论》,反对分封功臣;以《赞道赋》讽太子之淫。奉诏修五礼律令,又依其父旧稿,兼采他书之长,历十年成《齐书》五十卷,即今《北齐书》。又长于五言诗。《旧唐书》称其为“名臣之子,才行相继,四海名流”。有文集三十卷。李延寿:唐史学家。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字遐龄。贞观时,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曾与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又参预修撰《晋书》。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曾撰《太宗政典》三十卷,历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大师多识前代旧事,常以为南北朝修史互相诋毁,详于本国,略于他国,每致失实,因拟改撰、未成而殁。他继承父业,修成《南史》(宋、齐、梁、陈)、《北史》(北魏至隋末)二书。李昭道:唐画家。思训子。官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太子中舍人,与父同有画名。人称“小李将军”。善画金碧山水,多点缀鸟兽,并创制海景,画风工巧繁缛,后人曾有“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之评,但亦有以为“笔力不及思训”。存世《春山行旅图》,传为其所作。
0.0901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