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7dd98d1001e9390102bee14a7bec54e736d19601.jpg


潘祖荫(1830年—1890年),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人物生平

仕途履历

潘祖荫生长于北京,祖籍吴县。他的祖父为乾隆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他的父亲潘曾绶,字绂庭,官至内阁侍读。他的叔祖是乾隆乙卯科探花潘世璜。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恰值潘世恩80大寿,道光皇帝恩赏潘祖荫为举人。咸丰二年(1852年),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年),历任国史馆协修、候补侍读、实录馆纂修。咸丰六年(1856年),历任功臣馆纂修、会试同考官、侍读、咸安宫总裁、南书房行走、文渊阁校理,因捐备军饷赏戴花翎。咸丰七年(1857年),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讲学士。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入侵天津,上书请战,历任陕甘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

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大理寺少卿。咸丰十年(1860),时任骆秉章幕僚的左宗棠被弹劾,他上疏密保左宗棠,说他人才出众,此案才平息下来。左宗棠被释疑保举曾国藩襄理军务。又呈上四川军务宜筹防剿之奏折、陈“救时八策”并《团练章程》十二条、上疏直谏驾幸木兰等奏折。

咸丰十一年,潘祖荫署宗人府丞。上疏议郊配大礼,请皇帝按圣制永垂法守。咸丰十一年,皇帝下诏,求直言进谏。潘祖荫应诏陈言数条:第一、勤圣学。首先选典学施教,选有德贤臣开展日讲旧制。斟酌变通康熙帝时的旧制,在翰林中选择数名作为顾问,可以养成圣德、正本清源。第二、求人才。保国之道首先在于得人才,多事之秋,更要讲究用人。不要墨守成规,有才干又有学识的要破格录用。一定要广开言路,不受虚名,务求实效。第三、整军务。军法不明,军务松弛。将士窝里斗、看笑话,各霸占自己的范围,常常坐失良机。应该仿嘉庆年间设经略来节制各省。凡是临阵脱逃、城池失陷的立即按律处治。第四、裕仓储。国家根本以粮足为先。而今仓储空,京郊不能自足。要抓紧采买。在天津设收米局。钱不够用,可开设米捐。第五、通钱法。咸丰四年改用大钱,钱法更加破坏。官号、奸商浮开虚票,又改用私票。存钱数当不上使用钱数,钱不值用,祸国殃民。官府要严加管理,逐渐全用制钱,平抑物价,钱法就可以修正了。


励精图治

潘祖荫又陈述了四件时务:免各省钱粮,以缓和民间饥困;淘汰零碎杂捐,以保护民力;严肃行军纪律,以拯救百姓生活和扩大乡、会试中榜名额,以笼络文人的心。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潘祖荫的主张。这一年,他上奏弹劾了江北收捐税、坑害百姓的候补盐运使金安清。撤了金安清的职。又以只谋权而不办事请求撤消各省设立的团练大臣,节省无用开支。咸丰帝批准他所奏请的条陈,并且推行下去。

咸丰十二年,他出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官任户部侍郎。直到同治年间,潘祖荫先后弹劾不少不称职的官员。文官有:钦差胜保、直隶总督文煜,以及陕西巡抚、布政使、甘肃布政使、道员等。武职有:提督孔广顺、总兵阎丕叙、副将等等。因此,潘祖荫“直声震朝端”。

同治元年,潘祖荫充任光禄寺卿,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潘祖荫奉旨将历代帝王政绩、史迹择其可借鉴的作简明注释,和其他几位官员共同汇集成册。御赐书名《治平宝鉴》,这是一部有关前朝善政的范例。由于捻军兴起,他奏请在徐州这个四省交界处添设重镇、组织团练,这样既省军饷又可扼制捻军。这一年,潘祖荫以光禄寺卿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

同治二年,任宗人府丞。疏请减江苏赋额,苏、松、太等获旨准减三分之一税额。同治三年,潘祖荫在会议何桂清罪过时未列衔,由于上述原因,受牵连,遭部议受贬。后起用,补都察院左副御史、署理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同治四年,恭亲王被劾获谴。潘祖荫提出虽然恭亲王咎固难辞,而功劳足纪,而且重臣进退关系安危。希望给恭亲王悔过机会,也不至于使朝纲大乱,后世迷惑。而后,潘祖荫任礼部右侍郎。同治五年,他任刑部右侍郎、左侍郎,补工部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同治六年,授潘祖荫工部右侍郎,潘祖荫奉命赴盛京(今沈阳)察看皇陵建筑。同治七年,潘祖荫署理吏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他进呈《篆书说文》、《艺文备览》各四函。同治帝为潘祖荫赐名文绮。任经筵讲官。同治八年,潘祖荫转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同治九年,潘祖荫署吏部右侍郎,因捐备军饷,赏正一品衔。同治十年,潘祖荫任会试知贡举,武举会试副考官。次年,赏头品顶戴。同治十二年,因随御驾谒东陵,潘祖荫丢失户部行印而革职留任。他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中举的徐景春文理荒谬,而他有偏袒之嫌,被革任降二级调用。同治十三年,特旨赏潘祖荫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而后,潘祖荫报效银两,复职留任。因为进赋册为慈禧太后祝寿,得以候补侍郎。

光绪元年后,潘祖荫授任大理寺卿。次年,授任礼部右侍郎。光绪四年,潘祖荫调户部。光绪五年,工部右侍郎,又调刑部。出任玉牒馆总裁,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三库事务。潘祖荫历任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等职。此间,曾奉命集议主事吴可读死谏为同治帝立嗣一案,并申明议不建储。光绪六年,潘祖荫任国史馆总裁。参预解决中俄新

疆纠纷,与俄国交涉定约后,提出条陈,上奏善后五事:练兵、简器、开矿、造船、筹饷。光绪八年,潘祖荫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上行走,兵部尚书,江西学政。光绪九年,丁父忧。

潘祖荫后半生在京,身居朝中高位。提携了许多对国家有用的干才,这些人后来成为著名人物,左宗棠就是其中的一个。宝坻士绅集资为潘祖荫立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皇帝下诏同意。潘祖荫的墓在江苏吴县东跨塘桥东南茭白荡(今木渎)。据说,光绪初叶,潘祖荫主持刑部,有司员听说潘祖荫好文雅,想巴结一下,忙写诗数十首,恭楷录在正堂上,见面时,作揖呈上。潘祖荫当时翻阅,一见首篇题为《跟二太爷阿妈逛庙》八字,不禁狂笑,冠帽上的缨子几乎掉下来。那个巴结的司员面无人色,忙倒退而去。

 

bd3eb13533fa828b6f774f5efd1f4134970a5a33.jpg


人物生平

潘世恩(1769年—1854年),清朝名臣,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名世辅,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室名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吴县潘氏先世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时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满,父老攀留,遂家于歙”。潘世恩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先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间至英武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子太傅。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著有《恩补斋集》。

祖父潘冕曾官候选布政司理问,生三子:奕隽、奕藻、奕基。其父潘奕基为杭州府庠生,因屡举乡试不中,归回苏州,读书养心。传说潘世恩出生前夜,祖父潘冕梦见一只玉麒麟自空而降,落于潘家庭院,随即化为婴儿,仿似他一生腾达的先兆。潘世恩尚未及第,他与堂兄潘世璜的声名即盖过诸生。他的父亲潘奕基请人写幅对联“老苏文学能传子,小宋才名不让兄”以示鼓励。潘世恩参加童试时,吴县知县李昶亭见其“器宇端凝”,将他“拔置前席”,出对云:“范文正以天下自任”,潘世恩即刻对出:“韩昌黎为百世之师”。李县令又出横批“青云直上”,潘世恩又对“朱绂方来”。李昶亭听后连连说:“此童子将来必定富贵!”是年补诸生,就读于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授修撰。从此官运亨通,“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恣志,前程远大”(嘉庆帝为潘世恩奏折所作批语)。后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偕纪昀经理《四库全书》事宜,嘉庆十二年(1807年)充续办《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次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十七年(1812年)授工部尚书,十九年(1814年)九月,调任户部尚书,仍署理工部尚书,不久,又署理吏部尚书。嘉庆十九年六月,潘世恩的老母病亡,辞官回家服丧。母丧满后,他上疏嘉庆帝,说老父年迈,要求在家侍养老父。奏折呈进皇宫,嘉庆帝大为不满,在他的折子上朱批道:“忠孝二字,不可歧视。懂得忠孝孰先孰后,近乎大道了。”接着,颁诏责斥说:“潘世恩奏请在家侍养老父;他的儿子中了举人,也上折谢恩。他系一品大员,理应亲自来京奏请、谢恩,即使因他父亲年过七旬,想在家侍养,在来京召见时,据实陈奏,朕定会允准。今他在折子里仅说他父亲的精神不如以前,并非病重,一刻也不能离开。来京往返不过月余,却怕跋涉,轻率地上疏陈请,有悖于人臣之义。命降为侍郎,准他在家侍养。侍养亲事毕来京,以侍郎补用。”潘世恩从尚书位上降为侍郎。他在吴县老家一住便是十一年。

道光七年(1827年)四月,父丧满,潘世恩离家北上,回到了京城。道光皇帝秉承父皇十一年前的诏令,任命他署理工部左侍郎,不久,实授吏部左侍郎。从道光八年八月起,先后署理吏部尚书、礼部尚书。道光十年九月,擢为工部尚书。潘世恩又回到了尚书任上。

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潘世恩被擢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五月,调管理兵部事务。十四年正月,宣宗命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是最高权力机关军机处的大臣中之一种,位次军机大臣。宣宗还把圆明园一所府第赐给他。十五年二月,授东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七月,改为管理户部事务。十六年正月,出任上书房总师傅,成为皇子的老师。十七年正月,膺太子太保衔。十八年五月,晋为武英殿大学士,同年十二月,潘世恩70寿辰,宣宗御书一副对联赐他,上联是“粥亮宣就襄密勿”,下联为“靖共介福锡康疆”,横批“熙载延祺”。鸦片战争爆发后,支持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内治,方能御外侮。二十四年奏请开发甘肃、新疆,召民垦种,节饷实边。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八月,道光帝特许他紫禁城乘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二月,道光帝召潘世恩至养心殿叙话,上殿阶时,年77岁的潘世恩跌倒了,伤了唇齿。道光帝诏命潘世恩以后入官,派太监两人扶持。道光二十六年三月,潘世恩被道光帝赏赐穿黄马褂。道光二十八年正月,潘世恩晋太子太傅衔。十二月,潘世恩80寿辰,道光帝御书“寿”字和一副对联赐他,上联是“望重三公资燮理”,下联是“祥开八勤衍期颐”,横批“三朝省硕”。自道光二十九年起,年八十有一的潘世恩腰痛,上疏请假20天。从四月至五月,一个月间,他三次请假。宣宗特地下诏,让他带职在家长期休养,何时病好何日视事。潘世恩感到体力不支,上疏辞官,宣宗下诏慰留。

咸丰帝即位后下诏求贤,以八十岁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等人。咸丰三年,帝亲书“琼林人瑞”匾额相赠。次年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谥号“文恭”入祀贤良祠。同时,对他的三个孙子祖同、祖荫、祖保分别赏给进士、翰林院侍读、举人,并恩准祖同、祖保同年分别参加殿试、会试。

潘世恩生有五子,长子潘曾沂,字功甫,嘉庆丙子举人,官内阁中书。次子潘曾莹,又名观保,字星斋,长于史学,兼擅诗文书画。三子潘曾绶,字绂庭,年未四十即致仕,即潘祖荫的父亲。潘祖荫为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探花。幼子潘曾玮,弃举子业,留心经世之学,肆力于诗古文辞。


人物评价

陈康祺的郎潜纪闻称潘世恩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举其生平异数云:“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数异也。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b03533fa828ba61e6d7815454534970a314e59c2.jpg

人物简介

潘振承(1714~1788年,“承”一作成),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今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潘厝人)外国人因称之为潘启官(闽南语发音:Puankhequa)。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栖栅社(白礁乡于1958年从同安县划入漳州龙溪县,即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卒在广州,后被葬在故里文圃山下(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灿坤工业园区)。

潘振承早年家贫,习商贾。青年自闽入粤,从事海外贸易。曾往吕宋三次,贩卖丝茶。后在粤为十三行陈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权。陈姓行商获利归里,潘振承遂开设同文行,承充行商。由于诚信经营、眼界开阔、经营有方、敢为人先,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足可敌国,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其父潘乡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较为贫苦。潘启是潘乡五个儿子中的老大,也是广州十三行的商总(即行商首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乡为供五个儿子在文圃书院(在今龙池岩,南宋大儒朱熹曾在此讲学)读书,潘乡早出晚归,勤劳作息,为少年时代的潘启树立了吃苦耐劳的榜样。当时,南明郑政权虽早已被削平,但漳州作为清政府与南明郑政权的主战场之一,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加上清政府的迁界和连年的海禁,月港已走向衰落,漳州经济百废待兴。潘启从小勤劳好学,但为了分担父亲的重担,在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海禁后,就开始辍学,到海边给人当船工,从此揭开了他传奇一生的序幕。


生平事迹

潘启敢为人先,三下吕宋经商。潘启给当地船老大当雇工后,为了挣更多的钱,他吃苦肯干,得到船老大的认可和欣赏,慢慢把他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舵手,为其远航和经商奠定了基础。及长,他以自己的血汗钱迎娶当地女子黄淑敬为妻。闽南有句俗语:“行船走马三分命”。说明海上作业的危险性。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冒着风高浪大和被海盗抢劫的危险,三次凌飚破浪,驾船南下吕宋,贩卖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给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国商人,获利颇丰,积攒了他人生奋斗历程的第一桶金。

潘启善于学习,深通多国语言。在帆船时代,由于气候、洋流的影响,商船每次售空货物后,不能及时返航,潘启只好留在吕宋一段时期,静待顺风顺流时返航。在逗留吕宋期间,潘启不断与所接触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学习语言。长此下去,他慢慢能听并学会书写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英语,但都夹杂闽南话音,如英语today(今天),念成闽南话“土地”。正是“夷语深通”,为潘启日后在广州行商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大展商业鸿运。

潘启辗转广州,适时开设洋行。斗风险赢利后,潘启于乾隆三年(1738年)以后开始谋求稳定的生意,由闽入粤,离家只身寄居广州(广州是清朝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在闽籍一个姓陈的洋行里经理事务。由于诚实经营,每天所卖货物与财务完全相符,陈姓老板十分信任他,就委任他全权经营洋行一切商务。潘启由此积累了与外国商贸集团打交道的经验。几年后,陈姓老板获得巨大利润就回乡。这时,积攒足够资金的潘启适时抓住这一机遇,于乾隆七年(1742年)左右向清政府请旨开设同文行,开始独立成为行商老板,把原来陈姓老板的客户吸引过来,并先后娶两周氏为妾。等生意稳定后,潘启才派人回乡接妻子黄氏到广州帮助打理家务。

家庭和睦相处,也为潘启专心致力于商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潘启一生娶妻妾十人,生有七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潘有勋为元配妻子黄氏所生。潘有勋后来举家迁回故里,独自发展。如今,在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还有金碧辉煌的潘氏祖祠和潘家大院。

潘启诚信经营,行商大器晚成。由于擅长外语,潘启与外国商人做生意可直接对话,比其他行商经翻译对话更有优势。许多外国商人喜欢跟潘启进行贸易往来,主要因为潘启笃守诚信的商业本质,对质量不好的商品给予退赔,维护了商号的信誉。因此,潘启被外国商人称为“最可信赖的商人”,是“行商中最有信用之惟一人物”。有了良好的信誉,外国商人经常预付定金给潘启,而且预付款都在10万两白银(1万两白银等于200万英镑)以上,最多一次预付款达到60.15万两白银。1753年,潘启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做成一笔贸易数额相当大的生意:生丝1192担、丝织品1900匹、南京布1500匹;仅生丝一项贸易额就达20.86万两白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闽、浙、沪海关,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制度,规定“茶叶、生丝、土布、绸缎”出口,只能由洋商经办,使同文行等洋行获得了跨国垄断贸易的特权。当年6月,一艘西班牙商船运来约20万两西班牙银元,全部从潘启手中购买大批南京布、丝织品和生丝等。有了雄厚的资金和源源不断的订单,潘启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到18世纪60年代初,潘启更加富有,逐渐成为广州洋商首富。

潘启几乎垄断了与英公司的生丝贸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英公司要求订购生丝2000担,因其价格优惠,数量较多,遂与之成交。此后,同文行每年都有1000~2000担生丝交售给公司。四十七年(1782年),粤海关监督重申限制生丝出口的禁令,规定每艘外船运出生丝不得超过100担。潘振承向监督行贿4000两,使他取消限制。次年,又将生丝价格每担提高5两,将提价所得货款向海关监督送礼,使生丝交易照常进行。

为了维护行号的信用,潘振承对英公司每年从伦敦退回的废茶都如数赔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同文行退赔的废茶达1402箱,价值超过10000元。从潘振承开始,在行商中退赔废茶成为惯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豪富的潘启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洋商。潘家究竟有多少钱?根据当时一个与潘启做过生意的法国商人发回《法国杂志》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多达300万法郎,财产比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因此,潘启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启务实开放,生意兼容并包。潘启为了同文行的生存,在商业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况下,注重信息的收集,本着盈利的观念,秉持诚信、服务的理念和务实、开放的态度,参与国际性竞争,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广州十三行中,潘启也是一个最有远见的行商,他率先使用汇票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结账,减少白银交易所带来的不便,进一步提高了贸易的结算效率,促进了资金的快速流转。多年来,潘启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客户,也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夷人到粤必见潘启官(官为外国商人对潘启的尊称,潘启以捐银的方式获得候选兵马司正指挥加三品花翎顶戴的官衔)”。闻名于世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曾到广州与潘启进行贸易,潘启把自己的玻璃画像送给关系友好的瑞典商人。至今,潘启的玻璃画像还保留在瑞典哥德堡市博物馆里,这是欧洲所有博物馆中唯一珍藏的一幅中国人画像。

潘启乐善好施,遵循儒商之道。富裕起来的潘启自始至终遵守清王朝的禁律,拒售鸦片,照章纳税,每年向清政府缴纳5.5万两税银,还经常捐银助军,最多一次捐献了30万两白银充当军饷。在处理商务的同时,潘启也经常捐资助学,鼓励子弟认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次子潘有为就是子弟中最有成就的读书人。潘有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加盐运使司,参与编校《四库全书》,且工书善画、喜诗好藏,是中国近代有名的书画家、诗人、收藏家。自此,潘家官商结合,生意更加兴隆。潘氏后裔也由此人才辈出,其家族有24人被《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录入,被史学界誉为广东省自清朝以来最显赫的家族。在倡导儒学的同时,潘启也注重培养商业人才。其第四子潘有度就是商业能手。1788年潘启死后,潘有度马上接手同文行的一切商务,后任广州十三行商总10多年。

 

b58f8c5494eef01f76046c90e8fe9925bc317d56.jpg


潘龄皋(1867年—1954年),字锡九,号葛城居士,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安州(古称葛城)镇西北村人,1867年2月6日(清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生于书香门第。是爱国人士,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书法家。


人物生平

清末时期

潘龄皋幼时天资聪颖,入塾后,勤于攻读,常夜点香火照明以自学。

清光绪七年1881年)考中秀才。后外出受聘做塾师,白天教书,夜晚自学深造,兼习书法。他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明清古文,尤擅书法。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他由津赴京应乡试,考中举人,翌年(乙未)殿试,获二甲十三名点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人称潘翰林。在翰林院三年后,于1898年赴甘肃,任隆德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多施惠政。民感其行,甚为爱之,曾有扒靴留帽立生祠之说。此后,他又出任张掖、皋兰知县,秦州、肃州知州,不久又被任命为兰州知府,但未到任即被选拔为甘肃省巡警道。于1906年卸任还乡。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建立后,潘龄皋曾暂代任甘肃省提学使、布政使。1914年6月出任边关道(安肃道)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9年3月辞职。1921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查勘甘、新禁烟大员,1921年10月任甘肃省省长。因军阀倾扎,派系纷争,迫于形势压力,于第二年7月辞职,回家乡安州赋闲。

回乡期间,潘龄皋闲静少言,深居简出,苦攻书法。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时,聘请潘龄皋为参议员。他为宋手书四条屏朱伯庐《治家格言》在宋部将士中散发。

抗战时期

“七七”事变后,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驻安州后,多次请潘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他拒受伪职,遂于1938年1月逃离家乡,定居北平。随之,日军诱逼潘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汉奸、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人多次劝他出山,他均以种种借口,坚辞不受,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好寿衣寿帽,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入狱后十余日,经友人取保释放。他宁肯以鬻字收入维持生计,也不俯首于日军换取荣华富贵,不失民族气节。

抗战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潘龄皋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目睹当局腐败状况,对国民党政府不抱任何幻想,遂以年老体衰为由,拒不受职。

平津战役其间,恰潘龄皋任北京“文友社”责任社友(即社长),该社是以倡导和平、弘扬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名流组织。他倡导“文友社”暨平津工商各界代表联电致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城市。天津解放后,潘龄皋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力劝傅和谈。傅作义将军等将领对潘龄皋十分器重,邀请他参加贤达会,并在会上发表和平解放北平的意见。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龄皋继续任“文友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潘龄皋参加了开国大典,晚上又应邀去中南海赴国宴,席间与林伯渠、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及各界代表畅谈、和诗,以诗文记录盛况。同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令,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1951年7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49年8月至1954年,他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晚年,潘龄皋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总理和吕正操将军曾亲自到他家访问,并为他调换住宅。

1950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诗文手迹:中华大国几千年,封建由来帝制专。今朝改变新生面,人民生活乐安然。

1954年6月19日,潘龄皋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0.0936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