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答陆澧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归燕诗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感遇十二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送韦城李少府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折杨柳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登乐游原春望书怀

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

策马既长远,云山亦悠悠。

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

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

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

已惊玄发换,空度绿荑柔。

奋翼笼中鸟,归心海上鸥。

既伤日月逝,且欲桑榆收。

豹变焉能及,莺鸣非可求。

愿言从所好,初服返林丘。


咏燕/归燕诗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

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

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


饯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

元僚行上计,举饯出林丘。

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

别筵铺柳岸,征棹倚芦洲。

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登襄阳岘山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

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

尝闻薛公泪,非直雍门琴。

窜逐留遗迹,悲凉见此心。

府中因暇豫,江上幸招寻。

人事已成古,风流独至今。

闲情多感叹,清景暂登临。

无复甘棠在,空馀蔓草深。

晴光送远目,胜气入幽襟。

水去朝沧海,春来换碧林。

赋怀湘浦吊,碑想汉川沉。

曾是陪游日,徒为梁父吟。


杂诗五首

孤桐亦胡为,百尺傍无枝。

疏阴不自覆,修干欲何施。

高冈地复迥,弱植风屡吹。

凡鸟已相噪,凤凰安得知。 

萝茑必有托,风霜不能落。

酷在兰将蕙,甘从葵与藿。

运命虽为宰,寒暑自回薄。

悠悠天地间,委顺无不乐。

良辰不可遇,心赏更蹉跎。

终日块然坐,有时劳者歌。

庭前揽芳蕙,江上托微波。

路远无能达,忧情空复多。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

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

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

行吟至落日,坐望只愁予。

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

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

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

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

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1.jpg

简介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59号,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唐时叫“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以来才叫“桓侯祠”。


祠堂历史

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他保境安民,大败张郃。张飞死后谥为桓侯,葬于阆中,“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历时一千七百余年。

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筑围墙47丈。此后还有多次续修。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10余亩,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布局

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游客络绎不绝。

现存祠庙为明清重建的一组四合庭院式的建筑物。由大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和墓冢等组成,占地30余亩。

大门

汉桓侯祠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大门为明代建筑,大门正中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补书的“汉桓侯祠”大匾,内塑张飞战马,左右两边分立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肃穆庄严。据说原来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铸造的铁狮一对,抗日战争中日本飞机轰炸阆中时被弹片击伤,“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以石狮代替。

敌万楼

跨进大门,立于眼前的是明代所建敌万楼,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四瓣镶成的梅花方形柱,翘角连云,气势不凡,构造精致,别具匠心。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正映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表明此楼是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创意。楼左、右两边木牌坊一座与厢房相连,明间檐下斗拱叠磊,构造精巧,次间分别镶嵌着明成化年间知府李直的《桓侯灵异记》和《车骑将军张桓侯祠》石碑两通。

英文在道光22年(1842)5月题写的“灵庥舄奕”这四个字很有意思,据说很多人不知道,庥:音xiū,有保护、庇护、保佑、佑护、保卫、卫护和美好、完善的意思。舄:音xì,是古时最尊贵的、多为帝王大臣穿的一种重木底鞋,后泛指鞋。奕,音yì ,通常解释为盛大的样子。“舄奕”两字连在一起使用,非常少见,意思是蝉联不绝、光曜流行。总的来说,“灵庥舄奕”就是“神灵佑护,光曜不绝”,或者说是“深仁厚泽,绵延不绝”。

木牌坊

敌万楼左右各有木牌坊一座。

大殿

穿过敌万楼后三十多米的小广场,面阔五间、宽22米的大殿矗立在两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气势雄伟。据说这座大殿始建于蜀汉,清道光22年重建,是祭拜张飞的主要殿堂。

中间五级踏道直上大殿,踏道两侧和明阶前的石栏,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花卉、走兽图案,装饰古朴典雅。殿内正中塑有二米多高的张飞文像,这是清嘉庆年间追封张飞为“桓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张飞头戴冕旒,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内,竖眉瞠目,不怒而威。塑像两边是长子张苞执蛇矛,功曹马齐捧丹书。左右两壁是岳飞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将大殿烘托出一派威严而儒雅的气氛。大殿左有《重修庙记》古碑,右有张飞大败张郃后的“立马铭”:汉将军飞,率精兵万人大破贼首张都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是张飞亲笔书写,果如此,张飞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呢。大殿后有廊道与后殿、墓亭相连,两侧百年丹桂、鱼池与后殿室内书画相映,宁静幽雅,墓亭前两根浮雕云龙石柱,工艺精湛。亭柱一副对联: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上联写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遗憾。下联说他死后,此墓虽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忠勇的情怀千古不衰。无头之躯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张飞被杀后,凶手范疆、张达二人割下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作为进身之阶,他们乘船顺长江东下时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惶无措就把 张飞的头抛入江中,浮到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这就是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

厢房

桓侯祠左右各有厢房10余间,均配以雕花隔扇门,左厢房为雕塑厅,内有张飞生前重要事迹的六组塑像。有“桃园结义”、“鞭督邮”、“古城会”、“当阳桥”、“义释严颜”、“战马超”、“立马勒铭”、“虎臣良牧”等大型群雕,是张飞生平业绩的再现。祠内现存碑匾24通、名联多副,多系名家所书,其中有果亲王、李国英、熊克武、张爱萍、赵朴初、流沙河等名人手笔。从桓侯祠初建时算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右厢房为阆中出土文物陈列室,陈列着1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后殿

后殿为墓亭,塑有张飞威武像,范疆、张达跪于两侧。

张飞武像

亭内起一石券,内塑雄壮威猛的张飞武官像,真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猛张飞。张飞武像原为明永乐年间铁铸,高1.65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为泥塑。两侧塑有张达、范疆跪像。

张飞墓

张飞武官像后有桓侯神道碑与张飞墓相接,墓坐北向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葱笼,古树参天。据说,墓上所有的树木都没有主干,连柏树都没有,很奇怪的现象。墓左后侧为两千多平方米的园林,园内花草繁盛,竹木成荫。

桓侯祠左右各有厢房10多间,均配以雕花隔扇门,这些厢房是文物展览室和群塑厅。文物展出有1000多件。西厢房叫大义千古馆,介绍张飞生平及其家族历史,并有“桃园结义”塑像。

0.0763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