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4b706770xb77e4f962711&690.jpg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随州市西北18公里,三一六国道、汉丹铁路穿境而过,是"大洪山名胜风景区"、"编钟纪念馆"、 "封江口旅游区"等旅游景点的中点,处武汉市至襄樊市中间,是去三国古隆中、武当山道教圣地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适中。


发展历程

1987年11月,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远渡重洋,将保存在美国华冈博物馆的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画像赠送给厉山镇政府,表达了海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的热切期盼,引起市委、市政府对弘扬炎帝文化、传承炎帝精神、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视。

1988年,原随州市委、市政府开始修复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到90年代初建成了神农文化牌坊、炎帝神农文化广场、神农纪念馆及烈山五姓宗亲会馆等景点,占地面积约300亩。

1993年,湖北省文化交流协会、原随州市政府在景区内联合举办了首届神农文化节,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了“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节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萧克等亲临参加,规模宏大,影响深远。薄一波、陈云、钱伟长、杨汝岱、周谷城、程思远、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景区参观或为景区题词。

1997年,随州市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9年,随州市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被评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随州市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高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旗,奋力擦亮炎帝、编钟两张文化名片,打造文化随州”作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正式写进了市二次党代会报告,并多次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引起省里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原省政协主席王生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副省长张岱梨、田承忠等领导,多次到炎帝神农故里视察、调研,针对景区规划、建设、资金等均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将炎帝神农文化品牌作为湖北省第一文化品牌进行打造。

2007年元月,经随州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副处级的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管委会,下设“一办三局”(党政办、景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农村工作局),实行景区带镇的管理模式,为加快炎帝神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管理、领导和机制上的保证。二是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建等办法,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改造扩建了新景区。

2007年3月,随州市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按照5A级景区、世界华人谒祖圣地的定位编制了《炎帝神农故里核心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于年底通过评审。

2009年,随州市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获得“2010年青年最喜爱的鄂西旅游景区”荣誉。

2011年景区还喜获湖北省卫生示范景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等荣誉。“随州神农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和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享有同等文化价值的文化项目。

2013年1月3日,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入选湖北最美景区。


主要景点

总体介绍: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规划面积3000亩,计划总投资4.4亿。目前已建成的核心景区面积为1000亩,投资1.48亿。

文化雕塑壁:位于景区入口。为展现人类在蒙昧时代的混沌的文化墙,在石板上雕刻几何抽象图案的浮雕。

照壁:位于景区入口。照壁正面是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炎帝神农故里。

烈山湖水库:总库容5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亩,为炎帝神农烈山风景区提供9.81万平方米的水面面积。

九拱桥:全长117米,横跨烈山湖,将景区入口和神农大殿相衔接。以九为模数进行设计,桥身由九个券洞组成,桥上栏杆间跨度和引桥长度也采用九的倍数。拱桥主桥入口、栏杆、柱头图案花纹等,采用古朴、庄重、浑厚风格造型以表现太古时代的人文精神。桥面铺装采用花岗岩火烧板,桥身及拱圈镶面采用白砂岩蘑菇石。栏杆采用汉白玉栏杆。

华夏始祖门:位于核心景区中轴线,九拱桥及圣火广场之间。主门高6米,侧门高4米,借鉴汉代早期门阙合一的形制,斗拱加以简化变幻,通过高矮区别突出主体,‘华祖”‘农宗”门上雕刻图案反映早期炎帝农耕时代的风情,采用青石材质,造型古朴大气。

圣火台:取材于古籍记载’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国美术学院于小平教授设计。

石灯笼:位于齐步登天台两侧。登天台共7段,每段7步。石灯笼选用福建产上等石材,整块石材雕刻,内部楼空放置灯管,灯笼上侧用篆书刻有民族称呼,56个石灯笼代表56个民族。

盛世和谐鼎:鼎位于登天台和谒祖广场的连接处。采用青钢铸造。

七步登天台:阶梯宽18米,共7*7=49节阶梯。

谒祖广场:广场长117米,宽117米,为正方形。面积13689㎡,9的倍数。采用福建产上等花岗岩铺装,可同时容纳2万人参加拜祖活动。

八大功绩柱:八大功绩柱采用产自福建的编号606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径1、27米 ,九九之数,示意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八大功绩柱以图腾柱的形式分布组成一组雕塑,用写实的手法,生动的画面,通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充分体现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西侧从南到北依次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合榭而居,安居乐业;治麻为布,首创纺织;首创农耕,发明种植;东侧从南到北依次为:日中为市,首创交易;作陶为器,冶制为斧;遍尝百草,发明医药;首创耒耜,教民耕耘;分列展开一组充满诗意的画卷,富有灵巧的装饰效果,又不失庄重大方的雕塑意味。顶部雕刻盘龙和玉琮,龙是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设立八大功绩柱雕塑,意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对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必将激历我们承先启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炎帝神农大殿:提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建筑形象。采用庑殿顶,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筑形制,这些均是对早期楚汉高台建筑大尺度的空间技术方法和早期大空间的建筑空间组合的运用和提炼。大殿面阔9间。当心间10.8米高石券门直达二重檐,既是炎帝时期穴居生活和神农洞的象征,又有早期古朴自然的建筑技术风格隐喻;三重花岗岩台基体现炎帝神农的始祖地位;展现历史上荆楚地区高台建筑的地域建筑风格。大殿两边的钟鼓楼以简练的石亭形制,小巧的尺度,以衬托大殿的雄伟壮阔并在立面构图上与大殿在视觉上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神农大殿建筑平面柱网采用面阔九间,以反映历史上荆楚以九为尊地方文化内涵,同时也隐喻炎帝神农故里九龙山的含意。在平面布局上由内外两圈石柱围合而成,外圈柱36根,象征36天罡,在入口处四颗方形石墩柱上分别雕有炎帝神农画像及图腾,一方面隐喻着四个季节及炎帝恩泽华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对楚汉建筑特有建筑形式的抽象再现。炎帝大殿外廊的36根柱子,通高9.9米,全部采用整体花岗岩中间钻孔,与整体石制柱础安装定位后再现场浇注钢筋混凝土柱,高超的施工难度和施工技术确保了无缝石柱的高度整体性和雄浑效果,显示出恢宏无以伦比的气势。1.5米的坐斗拱采用整石砌筑与混凝土梁插连接,以模仿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石门为了保证永固耐用和古朴雄厚的气势,没用采用传统的石材干挂形式,而是通过20公分厚的花岗岩砌筑而成。二三重檐之间运用传统建筑抱厅的处理方法,形成高侧窗,解决了大进深室内采光要求,也通过从屋顶头下来的光线处理,为大殿平添了神秘浪漫的气质。

大殿外廊尺寸46.8M*36.8M,内壁尺寸37.2M*27.2M。大殿内墙裙将布置展现神农功绩的石材浮雕,大殿顶部为长方形,刻有祥云浮雕。

神农塑像:由中国美院教授根据1987年周共·王德樵带回的画像为蓝本设计,雕像高4.4米,神农凝视前方,双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严。

旭日曰、弯月湖:分别位于谒祖广场的东西两侧,和谒祖广 插、环形树阵共同构建了一个“天圆地方、日月同辉”的景观。旭日园外圆路宽3.6米,半径24.5米;内圆路宽4.6米,半径9米;八卦园半径3.6米。弯月湖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湖内水容量约为2万方。

万法寺:万法寺位于烈山的耕耘山山巅,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随州古代名刹、佛教胜地之一,有“百川汇海,万法朝宗”之誉。万法寺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经历朝历代复修扩建,原寺已拆毁。为发展风景区的旅游事业,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已于1991年重阳节按照历史原貌修复了万法寺的“大雄宝殿”等殿堂,完成了第一期工程。2009年,根据景区统一建筑风格,进行再次整修。万法寺由山门、大雄宝殿和两廊偏殿组成。山门口雄立着一对白狮。正面是大雄宝殿,两边朝廊也都供有神像,姿态各异,形象逼真。

功德殿古建筑群:此组建筑是由清华大学徐伯安教授主持专家组设计的一组秦汉风格建筑群,高大雄伟,外观威严、庄重。整体占地面积10320平方米,建设面积2466平方米,由日月门、天门、碑苑和功德殿组成,它是景区重要景点之一。用于集中展示炎帝神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神农井位于功德殿中心广插,为烈山九井之一。

神农碑:明代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随州知州阳存愚立。碑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安徽桐城诗人何松涛赞道:“九烈山粱挺巨碑,民族伟树根可追。纵然风雨沧桑变,也教炎黄儿女归。七字凝结四海意,一石绽放五洲眉。神农灵在应堪慰,仰赖阳翁寸草晖。”

神农洞:相传炎帝神农诞生之地。

神农泉: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传说炎帝神农诞生时,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连(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动,一山抛鞭九山应),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随着时间流逝,九井现存一井,,即为现在神农泉的所在之处。

神农纪念馆:由门厅、神农生平展厅、祭祀活动展厅、五姓宗亲会馆、书法展厅、神农座像联合组成。


姜桂题.jpg


姜桂题(1843年——1922年),北洋高级将领,陆军上将。字翰卿,又作汉清,安徽亳县(今亳州)人。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在军中成为统帅。曾在辽河一带袭击过日本军队。1895年参加海城大战,2月参加争夺大平山之战,3月参加保卫田台庄战斗,血战二十余天大获全胜。1895年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集团,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1898年改为武卫左军(北洋五大军队之一)。1899年任武卫左右军统领,1900年调入北京统领禁卫军。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1914年6月30日特昭武上将军。


人物生平

姜桂题少年时体格魁梧,“乡里儿童望而生畏”,曾因家贫乞讨度日,因幼时顽皮,常做错事,得绰号“姜老锅”。亳州城东南姜屯人。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其父姜永茂因“通捻”罪被清军所杀,母雷氏把他送往捻军,投奔他的舅父捻军小花旗旗主雷彦,任趟主。同治二年(1863),任百夫长,后因率部夜袭捻圩取得了僧格林沁的信任。当捻军首领张乐行在雉河集战败。退往西阳集的时候,姜桂题又献计勾通捻叛李世英(又名勤邦,张乐行表弟),将张乐行诱捕,献给僧营,致使张乐行惨遭杀害。同治二年,姜桂题被提升为管带。

同治四年,清毅军将领宋庆以姜桂题作战勇敢,招至麾下。自此入毅军,由偏裨而登统帅。随宋庆追击捻军张宗禹部,转战皖、豫、直、鲁各省;又西征秦、陇,追剿西捻军。因功授总兵衔,加“长勇巴图鲁”勇号。后又随毅军从左宗棠奔甘肃镇压回民起义,攻肃州(今甘肃酒泉),身受重伤。是役得授总兵,换清字“巴图鲁”勇号。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时,姜桂题、卫汝成等六军驻守旅顺,由龚照屿统率,各军互不协调,各行其是。日军进攻旅顺时,多数守军不战而退。姜桂题守二龙山炮台,日军第十二旅团长长谷川好道少将,以两个中队由二龙山下蚁附而登。姜桂题指挥清军凭垒俯射,日军“士卒死伤颇多”,但仍“踏尸猛进”。当日军先头部队离炮垒只有300米时,突然踏响地雷,轰然巨响,炸死日兵多人,“硝烟爆腾,其状极惨”。日军继续拚力肉搏,清军用速射炮迎击,终以众寡不敌。二龙山炮台被攻陷。当夜姜桂题等率溃卒退往金州。清廷将其“革职留营,以观后效”。不久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直至战争结束。 光绪二十一年袁世凯受命编练新军。次年,姜桂题应袁之召入新建陆军,任右翼翼长。光绪二十四年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隶属于荣禄,为北洋五大军之一。光绪二十五年,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姜屯军山东泰安、青州(今益都)、潍县等地。 光绪二十六年春,山东义和团主力与直隶义和团汇合,迅速向北京、天津推进。六月,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授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准备乞和。李立即召姜桂题入京,拱卫京师。姜桂题秉承西太后旨意,联合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后又迎护慈禧、光绪回京,因“功”加太子少保衔,授紫禁城及西苑门骑马,赏穿黄马褂。光绪二十八年姜桂题任毅军统帅。光绪三十一年姜办理长江防务,驻江苏浦口编练江防军。光绪三十四年,继马玉昆任武卫左军总统官;八月调直隶提督。

宣统二(1910)兼统武卫左军。辛亥革命后,在南北议和期间,姜桂题与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40余人发出通电,要清廷“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迫使清帝退位。

民国4(1915),袁世凯进行帝制活动,姜桂题领衔上表劝进。9月,他伙同段芝贵、倪嗣冲等人以安徽“公民”的名义呈具请愿书,称“今日之政体,非君主立宪,不足以定国是,安人心”,劝袁世凯早正帝位。

民国56月,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81日,国会在北京开会。张勋竭力排斥国民党议员,提出将“二次革命”中反袁党人概予罢免。姜随声附和。9月,姜桂题参与张勋、倪嗣冲等联名通电,要挟解散国会。21日,张勋、倪嗣冲召开第二次督军团徐州会议,正式组织所谓“十三省区联合会”,制定章程,以张勋为盟主,姜列名并出席了会议。该会的目的是巩固北洋团体,反对南方国民党势力。10月,姜和张勋、倪嗣冲等十三省区督军、省长致电黎元洪,请他“提议于国会,照旧定孔教为国教”,并“编入宪法,永不得再议”

民国63月间,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爆发。522日,张勋召开第四次徐州会议,提出解散国会的要求。64日,姜又附和张勋,致电黎元洪要求解散国会,并宣称将赴京进行调停。12日,黎元洪在张勋胁迫下,下令解散国会。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不久组织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31日,姜与督军团曹锟、张怀芝、张作霖、倪嗣冲等16人发出通电,坚决反对恢复旧国会,并请大总统冯国璋敦促参议院,迅将政府提出的组织法与选举法立即施行,以作为新国会的张本。姜还积极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主张讨伐南方。他致电北京政府,催促曹锟迅赴前方,“以期早收统一之效,勿令坐失时机”

民国78月,大总统冯国璋因和国务总理段祺瑞的矛盾激化,通电辞职。9月,由段祺瑞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姜立即随声附和,请大总统徐世昌“早日就职”

民国9年,直皖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姜桂题接近皖系,但又拥护徐世昌,声言将派兵入京,保护总统。他奉徐世昌之命,与张怀芝调停直皖之争,前往天津、保定,向曹锟、吴佩孚疏通。但曹、吴拒绝调解,姜、张多方奔走均无结果。他向徐世昌声明:“嗣后决不再作调人。”民国9729日,徐世昌派姜桂题兼管将军府事务。此职毫无实权。他意态消极,不近任何党派。

民国10年,姜桂题以年老多病屡次呈请辞职。9月,徐世昌特派姜为陆军检阅使,令即来京供职。

民国11116日,姜桂题病故于北京。

0.0758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