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是金末河北解元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于元初根据长安书生窦天章之女窦娥短暂一生的悲惨原型改编的元杂剧,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后传至全国各地,改编成各种剧种,已编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流传海内外,有英、法、日各种文字的剧本和悲剧故事书籍。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2部元杂剧,被誉为世界著名戏剧家。《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其最优秀的剧作。改编成秦腔的《窦娥冤》亦名《六月雪》,在西北五省流传最为广泛,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汉卿呼天唤地,满怀悲愤的剧词最适于秦腔艺术表演。
窦娥三岁丧母,与父相依为命,七岁其父从长安上京临安(南宋时在今杭州)赴考,携窦娥行至鄂陕交界的山阳县,窦天章一病不起,用尽盘费,又要赴京赶考,为生活所迫,将女儿卖给山阳蔡婆婆为童养媳,后丈夫死去,年轻守寡,歹徒张驴儿父子借口救过窦娥婆母,强行入住其家。张驴儿下毒药意欲药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没想到毒死了父亲。于是张驴儿诬告窦娥婆媳害死其父。窦娥为免婆婆受刑,甘愿承担罪责。审理此案的山阳太守贪赃枉法,枉断窦娥斩刑。
在关汉卿的剧词里没有透视出《窦娥冤》的时代背景,让观众难以理解窦天章抛下年仅七岁的窦娥,赴京赶考,十数年无音讯,直至窦娥受屈被斩,方至山阳访女为其昭雪。窦天章赶考时,适逢南宋政权摇摇欲坠,窦天章是元朝统治江南后,表示尊孔,启用的第一批儒生。窦娥被斩的山阳县,即长安通往杭州临安的沿途。这里山高皇帝远,是个三不管的地带,加之此时改朝换代,又是个三不管的年代,窦娥的悲剧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陕西长安是唐宋时窦氏聚居地,窦娥应该有其原型。时间大约发生在公元1278年—1288年年之间。《窦》剧是长安窦娥与东海孝妇的糅合。此剧是关汉卿公元1291年创作,他时届晚境。他的一生正处在南宋王朝摇摇欲坠、南北方战火连年,蒙古铁蹄践踏中原大地、贪官污吏如虎狼横行的世代,像关汉卿、窦天章这些饱读儒家经史的士子学者,难以施展报国之才。遂以窦娥之口通过舞台把官场的黑暗向人间发出绝望的呼喊:“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延寿。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是封建社会孝贞烈妇的典范,她代婆婆受刑蒙冤,临刑前向婆婆唱出生离死别的哀痛情状:“念窦娥奉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的骨骸上烧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些词句恰当地把她和婆婆几年来相依为命的生活和她对亡夫的深挚怀念表达出来。
窦娥坚贞不屈的性格面对官府凶狠的严刑逼供,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我肉都飞,血淋漓!……”她的唱,她的喊,声声泪,字字血,燃起了观众痛恨黑暗社会的强烈火焰。窦娥痛斥山阳县的监斩官:“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说什么三年不见甘露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窦娥屈斩,六月降雪,孝妇烈志,苍天可鉴!
明传奇《金锁记》据此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