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mmexport1580635180483.jpg关公故里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盆地,是中国古代称作“河东”的主要区域。自古以来,这块土地肥沃、阡陌纵横、交通便利的盆地,就以历史悠久,文明古老,史迹遍布,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著称于世。


关公故里文献记载为山西解梁县,即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音同“害”)州镇。

关公故里魏巍牌关公铜像已成为弘扬关公文化、宣传山西的一张文化名片。关公故里魏巍牌关公铜像有名的代表作:《夜读春秋》青铜雕像,代表山西省人民政府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荣誉展出,向全球观众展示山西的关公文化和青铜文化。

关公世博会铜像

作为运城乃至山西的一张名片,关公《夜读春秋》坐像自在上海世博会展出以来吸引了数十万来自全世界各地游客的眼球,忠义仁勇和崇和尚德的关公精神备受海内外人士称赞。“团结中华儿女,代表民族精神”参展的关公《夜读春秋》坐像高68厘米、宽45厘米、厚36厘米,展示在世博会山西馆的“人文·城市之路”展区。整尊坐像从底座到雕像共分5层,由下而上层层递减呈金字塔状。雕像用料纯正,做工精湛。正在读《春秋》的关公神态端庄,目光炯炯有神。丹凤眼、卧蚕眉的面部特征最大限度地贴近了史料所载。颔下一把长须捋于胸前,线条清晰流畅,用刀一气呵成,将美髯公的威风和潇洒展示得淋漓尽致。关公衣服上的纹饰,雕刻精细,栩栩如生。雕像背景以中国红为基本色调,两边配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撰写的一副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组委会对“和”字一见钟情。《夜读春秋》青铜雕像出自魏巍铜工艺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集设计、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公司,专业设计制造大型青铜雕塑、关公铜像、青铜艺术礼品、及青铜旅游商品。
  研究所历经十余年的拼搏与发展,现已成为拥有先进生产设备和雄厚技术实力的专业青铜制品生产厂家。因参与制作97香港回归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特大型青铜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而声名远播。
  研究所制作的魏巍牌系列关公故里关公铜像,选用优质青铜配方,造型大气、细节考究、做工精湛、栩栩如生,是高档的馈赠礼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故里圣迹

解州作为关公的故乡,关帝庙兴建的历史颇早。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陈隋之际,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有七点三万平方米之多,为海内外众多关帝庙占地面积之最。该庙宇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这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等。这些附属建筑,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

解州关帝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享誉华夏,扬名海外。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宋元明清一千余年的社会中,解州关帝庙是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朝又一朝的最高封建统治阶层,通过加封、赐匾、祭祀等活动,在这里对他的臣民灌输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纲常思想;一批又一批的庶民百姓、芸芸众生,也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参拜祭祀,虔诚地从关公身上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品格;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勇于保家卫国的教育;当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

过对关公的赞扬、肯定和对关公文化的认同,去弥合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分歧与不同;在社会压迫和社会剥削加重、民不聊生的年代,那些奋不顾身的反抗者们,则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汲取仗义而起、勇于抗争的精神和力量;在物质、金钱的欲望对正常的人性和人际关系造成挑战,形成侵害之际,那些恪守传统道德的人们,则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找坚持信义和忠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楷模;当遭际坎坷的时候,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也会来到这里,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样,即象关公那样“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即使是那些目不识丁而又胸无大志的芸芸众生,也能在这里接受到待人处事要以“忠”、“诚”、“信”、“义”为本的教育与感化。

绝对不可小瞧关帝庙中每一座建筑,每一尊塑像,每一块匾额,每一幅画面,乃至每一种仪式和每一种氛围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那傲然矗立的一座座牌坊,实质上就是记录关公本人和关公文化功德的纪念碑。仰视这些气势非凡的牌坊,不能不使人们对关公及关公文化肃然起敬;那气度宏大的午门,那雄伟庄重的庙堂,实际就意味着关公地位的崇高和关公文化的博大,参拜者和游人至此,情不自禁地会对关公及关公文化平添几分崇拜和景仰;那头戴帝冠而在威严中透出平和的关帝塑像,早就变成了万民礼拜的道德偶像;那一幅又一幅生动形象的石雕、木雕故事画面,无不默化潜移而又寓教于乐地向欣赏者传输着传统道德的观念和规范;那高悬着的帝王题词匾额,无一不在提醒着来人,关公文化是最高统治者教化天下的正统道德思想,关圣大帝也是帝王向万民倡导的道德楷模;就连那立柱上雕刻着的蟠龙,栏杆上雕塑着的雄狮,也无一不在告诫来到这里的人们,关公及关公文化神圣无比,容不得丝毫亵渎和轻视。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中国封建后期社会中,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普及和规范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发生过重要的作用。

明人吕子固在《谒解庙》诗中,曾无限感慨地吟咏道:“正气充盈穷宇宙,英灵烜赫几春秋。巍然庙貌环天下,不独乡关祀典修。”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和敬仰,以及关帝庙遍布天下的盛况。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进行到今天,吕子固诗中所吟咏的事实,早已变成了逝去的历史,去而不返;当年万民顶礼膜拜的关公,在现代社会中,早已不是社会各界共同崇拜的神圣道德偶像;昔日香火鼎盛的关帝庙,作为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早已变成了逝而不返的过去。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文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解州关帝庙这座历史悠久、气势恢宏的古老庙宇,却仍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发展到宋元明清时代的物质化凝结,作为珍贵的文化遗存,将永远向后人揭示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复杂内容;它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发展和重构的历史见证,它用实物而非文字的形式,向后人真实而形象地述说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它也是中国古代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实物宝库和实物载体,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和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都会成为一条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认同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它也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世及后世的人们,于其中观照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并为道德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公家庙

 豪霸吕熊出走,官府出榜缉拿,家人将受株连,关羽父母为免关羽牵心不决,在家投井自尽。后人为纪念关羽父母,便在井上建造了一座七层砖塔,隋初创建为家庙,金代始成为一定规模的庙宇。现存建筑占地面积13320平方米,沿袭“前朝后宫”之制构筑。庙前左右分别有“灵钟鹾(音搓,意为盐)海”,“秀毓条山”木牌坊,中为“关圣故里”石雕牌坊,两厢配以钟鼓二楼。庙内中轴线上自南至北有山门、午门、享殿、关帝殿、娘娘殿、圣祖殿,两侧配以廊房、配楼、回廊。庙分前后两院,前院的山门、午门和享殿均为悬山式屋顶,午门东南有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建造的砖塔一座。关帝殿为重檐九脊顶,四周围廊。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有戴冕旒,身着蟒袍,凝神端坐在龙椅上的关羽塑像。

世界遗产

关公故里”是个地理意义上的名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出生地。作为运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关公故里”涵盖的内容具体而又深厚:包括有形的遗迹-以解州关帝庙和常平关王家庙为主的文物建筑;无形的习俗文化-故里特有的祭祀活动,庙会活动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它将成为具有丰富深厚内涵的文化概念,具有重大传承意义的文化瑰宝。




11
0.1065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