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遗迹故居

5719334_192201054958_2.jpg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毕公村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皇清威候马超故里,全世界汉族马姓发详地。毕公村地处杨凌西北边,东邻隋文帝杨坚陵,西依周文王周公庙,北仰佛都法门寺,南望国家级森林公园太白山。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毕公村下辖四个村民小组,530户,2100多口人,可耕土地2800多亩,全村大部分农户靠种植和养殖为生,98%户族以马当姓,历史上该村一直为扶风县所辖,1983年,在行政区划改革中,将毕公村随同五泉乡由扶风县析出,划归杨凌区管辖。因历史变迁,毕公村曾几易其名,最早叫“马服村”,“马家窟窿”,后又有“伏波古庄”,至于“毕家庄”之称谓,缘于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的食采之地),实际上毕公村并无毕姓之户。如今,一组所在地为马援故里旧址,故千百年来一直叫“老堡子”。此处原有古围城一座,南城门楼正中嵌有四块青砖,上刻“伏波古庄”四个大字。这些,一九六二年以前一直保存完好,历史风貌依旧。其后虽被拆除毁坏,可城墙和城门石槛遗迹迄今尚存,虽残缺破败,但纹理清晰可见。

毕公村是马援故里,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量文献资料足以证明这个问题。

一是志书对故里方位、地貌记述详尽。《后汉书马援列传》云:其(马援)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毕公村最早叫马服村,与此不无关系。《省通志搞》第六十四册:“顺治、乾隆《扶风县志》均在山水卷中载有‘茂陵山,在县东三十里’。并在县城图中有茂陵镇”。乾隆《凤翔府志》茂陵遗址中关于马援籍里问题,引用刘承庵志略云:“茂陵有二,在扶风者乃东汉班、马、耿、窦诸熊戚故里。非武帝析置槐里茂乡之茂陵也”。乾隆《扶风县志》载:“(乾隆)二十八年裔孙马之骐重修家祠于故里”。嘉庆《扶风县志》:“茂陵山在扶风县东三十里杏林镇南”。光绪《扶风县乡土志》:“东曰茂陵山,在县东三十里杏林镇南”。1986年《扶风县志通讯》第十期文——《马援籍属考》中祥述:……扶风的茂陵山,兴平的汉武帝茂陵,前者系地名,后者先为陵墓名,再兼地名,都有一定的地理实体,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扶风茂陵,在县之东南,杏林镇之正南,隔渭水相望,地貌恰是一高大丘陵,俯瞰杏林镇有‘茂陵十万丈,水盘一窝丝’的景况。茂陵山之西南毗邻接壤的便是马援故里——古马服村,今俗呼毕家庄。毕公村地处杏林镇南之茂陵山西南侧,不仅方位,地貌与志书注载吻合,而且也是杏林镇南这一区域中唯一一个马姓聚居村

11
0.0995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