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陈国灭亡后,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在今山西省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省)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姓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

进入陈县吟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省涡阳县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30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闽书》中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延政死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


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0.0619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