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1)出自妫姓,虞舜之后。《姓纂》、《中华姓氏渊源》载:夏禹时帝舜之子商均封虞城(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一说古虞国,今河南虞城县西南),至三十二世虞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克商,封虞遏父之子满于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赐姓妫,以奉舜祀,称陈侯,卒谥胡,故曰陈胡公,亦称胡公满。又九世至励公,生子完,字敬仲,奔齐以国为氏。桓公以其贤,拜为工正,食邑于田,又为田氏(《史记*索隐》载:系以陈、田二字声近改;《正义》则云:敬仲不欲称其故国之号而改,二说略异)。完十一世孙田太和,立为齐侯,是为田齐。传至齐王建,为秦所灭。建生三子:嘉、修、良;嘉子田安,项羽灭秦,立为济北王,称王氏。良八世孙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莽败,封偕子田恢过江隐居吴郡,复姓妫。恢生显,其后裔传至敷改姓姚;翔传至实而姓陈。至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追封东汉太丘长陈实为颍川侯,故陈氏奉太丘长为颍川始祖(拙作《颍川陈氏》和《颍川始祖陈太丘轶事》两本书上说法与此不同,因当时根据不同。现在看来有一点可以肯定,说陈轸是齐王建的第三孩子与历史不符合)。姚、虞、陈、胡、田五姓同宗,合称“妫汭五姓”。 (2)刘氏改姓。《通志*氏族略》载: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陈氏,实为刘氏,(春秋时)因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为嗣。 (3)白氏改姓。《河南官氏志》载:陇右白永贵,于隋初改为陈氏,此为万年(今陕西省)陈氏。白姓原为龟兹王帛氏,因入仕内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视,而改为陈氏,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叫令英,史称陈令英。 (4)曹氏改姓。唐末浙江海宁县人曹宪来娶妻陈氏,生子四人,都从外祖父陈氏之姓。其后裔陈文龙任宋朝参知政事(副宰相),子孙世居嘉兴府城,因而加入秀水县(今嘉兴市)籍。 (5)高氏改姓。浙江海宁县高氏,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传至十四世孙高谅,元朝时入赘海宁县东里陈明谊家,遂改姓陈,世代居住在凤冈岘。元末。自黄山徙居赵家桥。高谅之孙陈确,为明代著名理学家。还有一支也是高姓改的:十六国时期,汉王刘聪的大臣中有个叫高之达的,因生辰年月妨忌父亲,改姓陈,史称陈元达。他的后人也都以陈为姓。 (6)侯莫陈氏改。《元和姓纂》上平声十七真:河南郡陈氏,“《魏书*官氏志》侯莫陈氏改为陈。后魏汾州刺史长蛇公陈绍生弘唐,泉州刺史、龙川公陈贺略,端州(今广东肇庆市)首领也。”这一支原为鲜卑人,据《唐相州刺史侯莫陈肃碑跋》说,北魏孝文帝时,赐姓为陈氏。因有皇帝亲赐侯莫陈肃为陈姓,于是皆效仿,也就有了“陈”这个单姓了。《侯莫陈涉墓志》说本姓刘氏,系出汉楚元王之后。据记载,刘交的后裔有逃入鲜卑族中的,久而与鲜卑族通婚,逐渐被鲜卑族同化,子孙繁衍,成为侯莫陈部落的成员,但他们仍不忘自己血缘的源头。《庾子山集》卷十五有《侯莫陈道生墓志铭》称:“君讳道生,字某,朔州武川人也。本系阴山,出自国侯;降及于魏,在秦作刘。大统九年(西魏文帝年号,即公元543年),更姓侯莫陈氏。铭曰:身胄汉祚,门承魏绪。”根据墓志铭所述,陈道生本姓刘,于大统九年赐姓侯莫陈氏。从“本系阴山,出自国侯”看,陈道生本是独孤氏,与北周宇文氏同族。入北魏才改为刘姓的。改为陈姓的侯莫陈氏,到北魏末年曾一度恢复了自己的旧姓----侯莫陈氏。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的版图经汉族长达数百年的统治,侯莫陈氏便不再见于经传了,大概是已经全部改为陈姓了。 以上渊源,只是讲了个大略。虽他们都以“陈”字作姓的标志,但不是一个血统,应称为“同姓不同宗”。如果把“出自妫姓,虞舜之后”的陈姓(因为人数多)视为主流,其他(人数少)统统视为支流的话,那还有什么“平等”可言?在世界上,我们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在国内,我们反对大汉族主义。对待出自不同源头的陈姓,我们也不能以多压少,以强凌弱,把根本不同血统的其他陈姓视为自己的支流。这正如现在的外籍华人,虽然加入了外国国籍多年,他们的后代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血缘源头,或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或称为华裔。如果说他们的先祖是现居住国某某族系的话,他们绝对不会答应。 每个姓氏的起源都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公元前1027年,商朝军队与周朝军队在今新乡的牧野决一死战。商纣王大败,周武王姬得胜,建立周朝。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大封有功之臣。在分封领地仪式上,舜的后代妫(音归)满被封为侯,封国在陈(淮阳)。当时的陈地,河水淙淙,丛林繁茂,美竹摇,嘉木立。用现在的话说,满到了一个福地。妫满的好事还不止这一桩———周武王又将自己美丽淑贤的爱女嫁给了他。妫满在淮阳建立了陈国,并带领当地臣民生活了几十年后死去。当时周代的爵位共分五等:公、侯、伯、子、男。陈侯妫满死后,爵位升了一级,史称陈胡公。 妫满在位期间,风调雨顺,国富民强。他死时,陈国已经成为春秋十二强之一,陈国显赫一时。臣民及后世子孙忘不了他建国立业的功劳,就以陈国的国名为姓氏了。这就是陈姓的来历。胡公妫满既是陈国的始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淮阳城湖东南,今仍存陈胡公大墓,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华人中陈姓者每年祭拜者络绎不绝。陈姓目前在百家姓里为第五大姓。胡公死后,陈国内乱直至亡国。这期间,老百姓可遭了大难。有大量的陈姓子孙随着世道变迁外出避难。尽管如此,陈地姓陈者仍为数不少。一些陈姓子孙直至今天仍留居在淮阳。今淮阳对这部分人有“老陈户”之称。淮阳冯塘乡就有一个陈老家村,皆为世居的陈胡公之孙。外迁出的陈姓子孙在迁入地或落难地继续生存发展繁衍。 陈姓历代名人辈出,不胜枚举。如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南北朝时称帝的陈霸先,唐代文学家陈子昴,近代的革命领袖陈独秀、陈潭秋、陈赓、陈毅。爱国华侨陈嘉庚等。 陈姓大分化田姓春秋中期,陈国发生了一起争夺君位的内乱。陈厉公被杀死。他的侄子陈林自立为侯。厉公的儿子陈完遗憾没有登上君王的宝座。又过了几十年,陈林死后,陈宣公上台。陈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年),宣公杀太子御寇。这下,陈完害怕了。平时,他与太子御寇来往甚密,关系最好。因为害怕连累自己,陈完就借故跑到东边的齐国请求避难。陈完到了齐国,他不能再姓陈了,改为什么姓呢?他选择了田姓,陈完变成了田完。古书《索隐》上说,因为古时陈、田二字声相近。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了礼遇,做了大官,为齐国做了许多好事,深得齐国上下的好评。田完死后,被追封为敬仲,这就是田敬仲完。 田完的后代一直在齐国世代为相,并垄断齐政权,齐公倒成了一个傀儡。到了陈完第十代孙田和时,田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天子和诸侯列国的承认,不久,田和废除齐康公,并把他逐到东海海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代齐姜”。战国时田姓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国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田姓子孙纷纷改姓避难。妫姓陈氏又一次大分化。田姓在今中华百家姓中名列第58位。 孙姓 话接上段,田完在齐国发迹了。他后代有个叫田无宇的。田无宇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名田子乞,是齐景公的大夫,很得宠,齐景公给他赐姓孙氏。齐国孙氏一族,名人辈出。春秋末,有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战国时,有孙膑,为齐国军师。这两人都是举世闻名的大军事家,连三国时期的孙权也是孙武的后代。孙姓在当今中国百家姓中名列第12姓。陆姓据史料记载,此姓也是妫满陈氏的分化而来的。田姓在齐国发迹后,不仅产生了新姓孙姓,也出现了一个新姓———陆姓。田完后裔孙齐宣王田辟强有一少子名田通。这田通帮助父亲齐宣王出兵救韩。齐宣王派田通为将,派孙膑为军师率军救韩攻魏,齐军兵精将足,一举攻灭了魏国大军,杀了魏将庞涓。齐宣王大封有功之臣。其子田通因战功卓著,成为首封。齐王封他为大将军,并赐陆地(夏朝陆终受封之地,今山东乐陵县)与田通。田通到了陆地,以邑为氏,遂改姓田为陆。此地臣民拜田通为陆氏始祖。陆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名列第70位。 王姓 上文提到,齐王田建被灭,他的子孙纷纷改姓避难。田建有三个儿子。老大升,老二桓,这兄弟俩改姓为王氏,当然王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史书上记载,一般的说法为四支。田姓子孙改为王姓为其中之一族,汉代王莽即是这族的后代。王姓在中华百家姓中名列第二。姚姓关于姚姓,也有两种说法。说法之一是源自妫满。史载,舜后代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至齐国做了大夫,改为田氏,到了汉代王莽封田氏子孙田丰为侯。后来田丰的儿子田恢为避开王莽之乱,率众越过长江来到吴郡。田恢的第五代孙又改姓为姚氏。这就是妫满姚氏的来历。姚氏居当今中华大姓的第64位。 总体来说,春秋时期妫满封陈得姓,历经千年繁衍,因时事变迁,从中派生出60多姓,多是中华大姓。


0.0767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