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献

  家乘谱牒,是中国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记述某一姓氏家族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也可以说是一家一族的历史专书。中国自古已有编修家乘谱牒的传统,早在商朝,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置掌握谱谍的官员。史学家编修历史书籍,也很重视家乘谱牒。汉朝司马迁编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之缺略。北宋史学家欧阳修和文史学家苏洵更亲自参与修谱,亲自撰写家乘谱牒,促使民间修谱之风渐盛。当时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一般家族修谱的间隔最长不超过三十年,并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谱例,大致有十三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修好的族谱都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并规定不得私售与人,不得让外族人观看,不得损坏和遗失。

  郭氏家族所修族谱现保存在世的大约有上百种,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朝修的族谱现存有两种:一是《凫溪郭氏宗谱》,明朝人郭志高纂修,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家刻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福建漳州>汾阳郭氏谱》,明朝人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抄本,现在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

   

  家谱:

  浙江诸暨宗和郭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郭本法纂,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十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诸暨宗和郭氏宗谱八卷,(清)郭廷梓等纂,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诸暨宗和郭氏宗谱十二卷,(清)郭思诚等纂,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七卷、第十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西万载郭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清)郭天云等纂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西乐安郭氏宗谱十五卷,(清)郭文玉等纂,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郭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汤溪汾阳郭氏宗谱,(清)郭成达等纂,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诸暨太原郭氏宗谱,(清)郭瑞标等纂,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西乐安郭氏宗谱,(清)郭良文总理,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七卷、第十卷、第十二~十五卷、第十八~十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诸暨太原郭氏宗谱,(清)郭瑞兆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萧山郭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郭宗渝等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卷、第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江苏暨阳郭氏秉诚宗谱三十六卷,(清)郭佩兰等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南诸暨太原郭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南湘潭中湘沙头郭氏五修族谱三十八卷,(清)郭尚滨等纂,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点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第十~十四卷、第十七~二十二卷、第二十八~三十卷、第三十二卷、第三十四~三十六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

0.1346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