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代,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湖南、湖北境内,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湖南湖北这一支就有春秋时楚庄王的大夫苏从,洛阳一支有著名的苏秦家族,苏秦以及其兄弟苏厉、苏代,这些都是当时的名人。
西汉初,关中人口稀少,全国人口填充关中。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扶风苏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这些家族后来都发展成为望族,尤以陕西的武功苏氏和河北的赵郡苏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今广东连县)的苏姓。
武功苏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年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还有一支迁徙到蓝田(现在的河北)做官。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在东南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南部的广东,已有了苏姓的足迹。
隋唐时期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移民中的苏姓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北宋时期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33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二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南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9万。当时广西为苏姓第一大省,约占总苏姓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攒头。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二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苏氏家规家训
溺爱妻子,不孝之根。枕边偏听,不友之根。恃势专利,不睦之根。
嫌贫媚富,不义之根。任意轻认,不信之根。不达人情。不恕之根。
得位即贪,不忠之根。溺爱不明,不和之根。混合无别,不顺之根。
骨肉离心,不祥之根。手足生隙,外侮之根。小大不容,败家之根。
选财选色,反目之根。小人恃宠,内乱之根。心邪身逸,淫佚之根。
闺门不肃,败伦之根。少不节欲,病夭之根。老不节欲,速死之根。
狂乐不戒,祸疾之根。奢靡不禁,贫困之根。倚势强占,悖出之根。
巧夺田园,倾覆之根。小忿不忍,激变之根。始念不慎,后悔之根。
不学吃亏,互争之根。不留余地,反噬之根。不存远虑,近蹙之根。
行险侥幸,亡命之根。暗使阴毒,减算之根。口蜜腹剑,众怒之根。
遮眼捕雀,自害之根。言行不谨,贾祸之根。交游不择,连累之根。
幼时骄纵,凶暴之根。少年安享,浪荡之根。因循度日,不立之根。
惯学无益,自弃之根。富而刻薄,众怨之根。贵而气盛,斥辱之根。
有财不敛,嫉忌之根。受恩不报,交替之根。受托不忠,疏远之根。
满不修德,必败之根。逆不顺受,磨折之根。不安本份,取戾之根。
不惜廉耻,招辱之根。有田不种,盗贼之根。有书不读,不肖之根。
务农
服田力穑,衣食之源也。弃本业而事末作,则饥寒至矣。凡我子姓,或守先人遗产,或出自己创业,惟愿耕三余一,耕九余三,凶年无忧,乐岁可保。仰事俯畜,含哺鼓腹,斯岂非盛世之风欤!
力学
读书非专以求功名也。但得明义礼,尚廉耻,淑身善世。而宗族乡党称之,则可谓行已之有本者矣。其于子弟也,亦然,必择严师以教之,去其少年剽悍之习,而养之以温文尔雅之风,所谓乐有贤父兄也。若夫佳子弟之不教而善者,肆力于诗古文词,以蜚声艺苑,显亲扬名,是亦我三苏所乐得之为后者。愿勉旃!
孝悌
孝于亲,友于兄弟,伦常至性,可以感格天地。孝悌之行,即仁义士所从出也。今有人入为孝子,出为悌弟,而有不寝炽者乎。愿我子姓,亲亲长长,修身于家。而闺帷之间言,不接于耳,以能保我手足骨肉之谊,此张陈郑王屡世不分居之道也。富贵福泽之报,岂不自天申之也哉。勉之!
勤俭
勤耕而得食,勤织而得衣,勤读而得名,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义矣。然苟玩好是耽,美衣甘食,恒舞酣歌,是勤而犹弗勤也。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方中矩,而圆中规,不以过奢过吝,滋人口实,则勤俭得中矣。愿我子姓,无置身于呼卢剧饮之场,必晨昏于沐雨栉风之务。一掷百万者,殊无取焉,戒之戒之!
劝耕说
清 苏舆
汉书艺文志曰: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此学不废耕之证也。虞舜侧陋田于历山,沮、溺高蹈,耦耕自娱。冀阙行耨,见夫妇宾敬之贤;陶令归来,有种耕读书之乐。近如傅氏之父子偕隐,万家之兄弟山栖,莫不假彼耒锄,资之赡给。当时照其道义,后人仰其风流,当仁不让思岂远。而余家先世,并业农田,粗致饶裕,职是之由。自后渐染恶习,弃农即闲。四纪之间,辄复贫匮。身无一艺,齿又日增,饥寒迫身,将遂堕行,可不惧哉!今大人年老,正资丰养,而婚嫁联绵,积债累万。吾与尔等,共斯荷担,苟非食力,未由振奋。吾于书义,粗有知识,尔等农隙,若欣然问难,当竭所知,以助尔学。如或怠农自安,等侪闲民,则非余之所望矣。癸丑十月十三日偶与弟及褆儿论及专业,三弟以农自任,余为之欣然,褆儿吾命之农,总颇犹豫,因作劝耕说一篇以示鼓励。余病手颤,字不成形,乃属二弟代为书之。更生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