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东北约20公里,即古麟州。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
基本简介
五代至宋,州刺史杨宏信,长子杨重勋(重训)和孙杨光,世守麟州;次子杨业和孙杨延昭,都是宋代名将,北拒契丹,称雄一方。世人怀着对捍边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为杨家城。城东南约70米处,原有松树3株,年久树老,枝柯相连,须两三人合抱,后人以神松呼之。金以此名曰神木寨,元以后因此命名神木县,城址旧貌犹存。城周景致幽闰,有诗云:“一径开溪畔,孤村仅几家。山花学带雨,野柳暗藏鸦。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云遮。”
基本位置
在神木县城东北20里许永兴乡境内,多年来存留有一座明显的古城遗址,据有关专家考证,此地建城由来已久。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设置新秦县城。当时在今神木、府谷一带,除新秦县外,前后还有过银城、连谷、铁麟、府谷等县、镇的建置。为了加强边防守备,唐政府又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增设了驻新秦县城的麟州,委派文官武将镇守。唐朝之后到五代和北宋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日趋强大,群雄割据,战争频繁,这里的军事地位更加重要,北宋一度时期曾设置建宁军和镇西军。以后这座城一般多称为麟州城,其名超过新秦县。麟州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东北有广阔的山地,城西下边是窟野河川道,神木又处于“煤海”之中,故守城所需的粮草、水和煤炭等较有保证。地方志里称该城“东拒河朔、南卫关中、西藩榆阳、北屏河套”,点明其突出的军事地位。历代朝廷经常委派文武大员巡视麟州防务,不少人还留下诗词墨迹。《神木县志》载,北宋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曾来此巡边,并吟诗一首:“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住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诗句不仅点明麟州是边塞峰火之地,还告诉我们,当年城里还有一座雄伟的红楼,可以登高远眺。
名称来源
麟州城之所以又被称为杨家城,是唐朝灭亡(唐天四年、公元907年)以后的事了。那时全国发生大分裂,先后出现过梁、唐、晋、汉、周及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等众多的割据政权,即所谓五代十国或残唐五代时期。五代前期,据山西《保德州志》记载为本州火山人的杨信(弘信),为了在战乱中保持其在麟州、府州、保德、河西等黄河两岸的地方武装势力,与府州刺史折从阮结成一致对外的联盟,相互依赖,抵御外敌。到后晋天福年间(940年前),杨信独守麟州城,不久便被任命为州刺史,灵活机动地应付战乱局面,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杨信因病去世,长子重贵(杨业)当时已去河东太原做事,并成为河东权贵刘家的成员,故由次子重勋继任州刺史。重勋及其后辈数代多人,从五代末到整个北宋期间,世代居住天麟州城并任麟州文武官员,军营与家属久居城中,因此当地人就将麟州城径直称呼为杨家城。
建筑结构
这座古城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长300米左右。原分内外两城,内城居中,有南北二门,外城周长约4公里,城墙无定形,皆倚山势据险而筑,蜿蜒跌宕,巍峨险峻,有东、南、北三门,西为绝壁,高陡无门,下临滚滚西南流向窟野河水。远远看去,万里长城从西南方向逶迤而来,穿过古城遗址,又向东北而去。一座座高耸的烽火墩台远近错落,威武壮观。城门上原建有城楼,宋人文彦博有诗咏:“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可见城楼雄伟,供人极目远眺。城垣用土夯筑,高大坚固。欧阳修《论麟州事宜疏》中说:“城堡坚定,地形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杨家城不但易守难攻,而且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西屏灵夏,东拒晋阳,南卫关中,北控河套,为古代边塞著名军事堡垒。
环境介绍
城东北角崖畔有深井两口:一口周围约8米,一口略小些,石中开凿,深不可测。相传当年井水丰旺,即使城被围困,军民不缺用水,这也是杨城屡攻不克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东门内原有真武庙,俗称将军山庙,近旁有断碑一块,字迹模糊。宋绍圣5年(1098年)镌刻的“杨家城将军山庙碑”中记载道:“在宋康定年间(1040年—1041年),西夏背弃和约,攻打麟州,见此处好像有神人指挥,因而逃遁,于是人们把此山称为将军山。现庙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些神奇的传说。城东南相传原有松树三株,枝柯相连,粗可二三人合抱,人称“神松”,神木县名由此而来。现松树早已不存,但游人到此仍然“欲寻神木识根由”,追问不已。杨家城故址虽已残毁,但犹有考古和旅游价值,近年来在废墟上不断出土宋瓷器、古钱币等历史文物,城内耕地中也到处可见瓦砾残碑及柱础等物,都是当年繁华历史的见证。城周围景致幽美,有诗云:“一径开溪畔,孤村人几家。山花常带雨,野柳暗藏鸭。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之遮。”塞上景色,良多情趣,杨家城已成神木县一大名胜,并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中。旅人来此游览,确像在翻阅一部活的史书,在我们共同追忆的历史风云中会得到丰富的启迪和深切的感受。
旅游资源
杨家将忠勇爱国的英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杨家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一心报国的史实和故事蕴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神木县距县城20里的杨家城遗址就是杨家将主要人物杨业的出生地,这里留下了很多有关杨家将的历史遗存和传说。神木县对杨家将文化的源头——杨家城的保护性开发,就是在开发一座精神文化的富矿。
近年来,神木县在开发地下煤炭资源的同时,也开始在地上挖掘杨家将文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2003年,杨家城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神木县启动了对杨家城旅游项目的开发工作,并制定了杨家城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以杨家将“英雄”为核心,北宋初年长城边塞的人情风物为背景,全方位多角度诠释杨家将文化,将把杨家城打造成一处融“文化观光、游憩休闲、军旅体验、商务会议、节庆活动”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体验旅游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8月,该县成立了“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广泛搜集有关杨家将和杨家城的资料,研究和宣传杨家将文化,考察杨家城的文化遗存。
神木县在杨家城规划景区内的荒山上栽植了大量的松、柏等常绿树种。仅今年就投资了500万元进行绿化。到今年10月底,进入杨家城的7米宽的水泥路就可以竣工通车。杨家城附近的几座烽火台目前也正在修复,并在原址上修复了杨家将“将军祠”。杨家城西边有两口直接通到窟野河底的宋代古井,目前也进行了维修保护。北宋时期的各种遗存物也正在全力收集,为旅游区的开发作各种准备。
榆林文化
榆林在陕北的北部,是历史上我国西北部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众的“番汉杂居”之地。古老的长城从周赧王、秦昭襄王到明代,一直见证着当地边塞文化特色的存在。驰名中外的“杨家将”的老家,神木的杨家城,就是秦、明长城交点上一处榆林边塞文化的历史遗存。
杨家城就是唐宋时代的麟州城。这座古州城的建置是在边民事务中出现和发展的。旧《唐书·张说传》记,开元九年(721年)突厥人康待宾,以“六州杂胡”起兵反唐,东近黄河(即今神府两县地面)。张说奉命平定康待宾之后,奏请唐王朝在这里建立地方行政管理“以安党项余众”。到天宝元年(742年),唐朝才正式建置麟州的。五代时中原混乱,杨弘信(杨业的父亲)雄起麟州“自为刺史”,州城始有“杨家城”之名。但所领地域内仍然是“胡揽汉,汉揽胡”的局面。至宋,宋夏对立,麟州更成为重要边关。以至后来城毁元初战乱,杨家城存世近500年期间,无论“干戈”还是“玉帛”,这里一直是边塞要地,民族融合的文化节点。
麟州杨氏家族就是在民族融合中兴起的。唐末,杨弘信的家族能够在麟州兴起,使他成为地方土豪,进而控制麟州,就是因为他们家族的农耕经济代表了中原文化,适应了当时当地党项族的生活所需。他在“土豪”时期之前的家,是在今天神木南乡沙峁镇东山梁上的那座小杨城里。从小杨城的废墟上到麟州城的杨家教场中,人们可以看到杨弘信成为地方土豪,是经历了漫长的“初微”发展才接近到“以战射为俗”的州城而“弯弓驰马跃边陲”的。由此可见,唐宋时代,麟州杨氏家族的形成和府州折氏、夏州党项一样,本身就都是今天榆林边塞文化的历史内容。
杨家城的文化遗留无不显示着边塞特色。截至目前,从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马具、酒具,以及雷石之类的文物,件件都显示着边塞的号角声。此外,古州城四望的烽火台交织在秦、明长城的遗址上绵延而去,同样引人怀古。还有边墙口上的互市遗迹,至今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感慨的民族交往故事,让人回味无穷。最让人倾服的是范仲淹当年来麟州留下的诗文《留题麟州》、《麟州秋词》(调寄渔家傲)两首传世佳作,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边塞风情。
今天神木县的民风民俗中,依然传承着边塞底蕴。过去和现在,“杨家将”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一直是当地民间文艺的重要内容,分布在地方剪纸、面花、刺绣,以及春节、元宵的节庆歌舞中。近年来,充满边塞气氛的“杨家鼓”又出现在神木举办的农运会上。神木的饮食文化,也反映着“边塞味道”。大块食肉之俗,北乡最盛。尤其是畅饮、豪放的酒文化,从敬酒、劝酒的“酒坛场”中,交杯者完全可以把敬意、爱情以至取笑逗乐的“黄土韵味”全都包容进去。再从地方语言中,我们可以不太费力气地就能找到许多民族混杂的古代方言。如杨城的人说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就说搞成了“乎不亥”了;说白干了活,叫“被捉了鸟拉”。更有边市贸易中的商码和数目的称谓,说一是“丁子”,说二是“耳子”,说五是“虎眼”,九称“弯子”等,都是古时候边民交往中共通的言辞。如此种种,可知杨家城不仅是陕北长城线上的一座塞上古城,而且典型地蕴藏着榆林边塞文化特色的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