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TZEO[PYV~105[Q%YA]NS@3.jpg

得姓始祖·高傒


高傒(?—公元前637年)姜姓,高氏,齐文公姜赤次子公子高之孙,高氏始祖。名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自号白兔。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在卿大夫中声望最高,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等作乱,杀齐襄公自立,高傒等用计诛除乱党,并拥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卒于公元前637年,葬于齐都廓城北二十华里淄水之上,齐燕交通干道东侧处,书称高敬仲墓,当地群众因其号白兔而称之谓“白兔丘”。

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高氏在中国有1710万人。高氏在中国各大姓氏中排第十五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68%。中国历史上,高氏称帝王者有十四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一、高姓渊源

1、源于高傒。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源于齐惠公(姜姓,吕氏,名元)之子。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源于鲜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

北齐时期,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文宣帝高洋赐他们“高”姓。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氏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

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多啰氏、高佳氏、高尔吉氏、萨克达氏、郭啰啰氏、郭尔佳氏、清朝中叶以后许多冠汉姓为高氏。

5、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于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

6、“高”字开头的复姓简化。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

7、源于官位。一是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二是出自晋朝时期官名高力督(全称为高力督军,是西晋时期设置的军制官称,负责掌管高力军种,也就是统领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外线作战军团),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8、还有汉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回族中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在南方,则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 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

0.0830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