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人


人物简介

翟銮(1478~1547年),字仲鸣,祖籍青州府诸城(今山东诸城)人。明朝中期大臣,官至内阁首辅。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举进士,授庶吉士。正德初,改编修,继为刑部主事,进为侍读。嘉靖初,升为礼部右侍郎。嘉靖六年(1527年)升为内阁大学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渊阁,皇帝亲赐银章一枚,文曰“清谨学士”。内阁大臣杨一清、桂萼、张璁先后去职,他独掌内阁事务两月余。

后因母死,回乡守灵3年。复起后,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巡视北部边防,诸边文武将吏皆受其节制,且赍50万两白银犒边。回京后以原官入阁。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学士夏言罢职,他继任内阁首辅,而实权远处于严嵩之下。受严嵩暗算,罢职为民,初居政府,颇为廉洁;后以诸边文武所遗,贿赂宦官,声誉顿衰。后死于家,明穆宗时复其职,谥号“文懿”。


巡行九边

明嘉靖皇帝给予翟銮“诸边文武将吏咸受节制”,遇事“便宜区处”的权力,让他携带“钦命巡行边务关防”大印和国库(太仓)银五十万两,去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头、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边”,犒劳边军。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农历二月,翟銮一行从北京城出发,开始其东西往返三万余里的“九边”巡行。农历4月,至河北宣化,查得宣化卫所的钱粮、军民词讼等公务相当浩繁,只设一佥事办理,处事很难周全,翟銮上疏请增设参议一员,在宣府镇城驻扎,分守口北道。农历5月,“得旨:准增设,不必行查。”他还奏准在宣化府的方城、许家庄、东井修筑城堡,添设官军,加强防守。在大同与山西总督毛伯温商议督修长堡(弘赐、镇边、镇川、镇虏、锡河等“五堡”),农历9月抵达甘肃,与“三边”(延绥、宁夏、甘肃)总督刘天和商议进一步拓展修筑嘉峪关,并亲临嘉峪关,实地视察,听取驻节嘉峪关、巡视隘口的肃州兵备副使李涵等的汇报,答应李涵修筑嘉峪边城的请求。

翟銮立即给皇帝上奏疏,他写道:“嘉峪关最临边境,为河西第一隘,而兵力寡弱,墙壕淤损。乞益兵五百防守,并修浚其淤损者。仍于壕内添筑边墙一道,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结果:“上从其议”,于是,经过一段筹备工作后,肃州兵备副使李涵奉命具体组织和督修了嘉峪关及其边墙。农历十月,嘉靖帝奖翟銮行边劳绩,诏加銮“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农历元月,翟銮返回京城。农历二月,他上疏奏报了九边巡行中,发现诸镇墩垣、壕堑、士马、器械等有问题者,都分别先后缓急,予以维修补充。并请示将巡查出来的不称职的三品以下有罪的将领(总兵、参将、游击)郭榷等七十三人,撤换、逮讯、追究责任,予以治罪。这一次,明嘉靖皇帝没有采纳翟銮的意见,只命令将上述人员“各夺俸三月”了事,即以三个月不发工资作为对这七十三人的处罚,其他都不予追究。但却再次嘉奖了翟銮,诏加其为“太子太傅”,“赐钞三千贯”并有羊和酒送上门,表示慰劳。

这年农历3月,维修拓展嘉峪关的工程全面展开。经过边防军和民夫一年的辛勤劳作,筑成了嘉峪关两侧的边墙(西长城),南侧边墙称“明墙”,北侧边墙叫“暗壁”,全长14.8公里,质量上乘,“版筑甚坚,锄耰不能入。”开挖了护城沟,在距“明墙”30~60米、距“暗壁”数百米的地方,开挖了上宽9.8米,下宽3.5米、深4米的护城沟(外壕)。同时,维护和加固了关城。维护后的关城,墙体总高10.7米,底厚6.6米,上宽约2米,与维护加固前比,不但关城显得更加大气,更加雄伟,而且随着防御设施的完善,一个城关深藏固闭,结构布局奇巧的前敌防御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嘉峪关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雄关”。这一切得以实现,与促成拓展城垣的行边使翟銮,有着直接的关系。


0.0873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