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山邵氏祠堂门牌
福州马尾区朏山公婆厅宗祠(遗址)
楚苌公第十一世孙龙溪公,北宋时从邵岐卜居朏山朱家谷,至楚苌公第十七世孙邵馥公,始分蘭幹壑居住、邵谦公始分新楼居住。为便于祭祀,后才建公婆厅宗祠。《邵氏家乘》中有:“馥字德馨,君益公次子,行八十三,娶叶氏十孺人,生子诚,合葬德头湖里山宗叟公墓南畔,初分蘭幹壑住”之记载,由此揣测,公婆厅宗祠,约在邵馥公之后才建,时间应该在元朝时期,后又分支下新楼、上新楼及蘭幹各支派,又各自建支祠,以方便春秋两祭。公婆厅宗祠,建在店前街右侧,当年建造形式为二进,中间为天井,二进大厅正面悬挂“文魁”牌匾。今存宗祠,顶为瓦楞,两旁为土木隔墙。厅宽度五米,进深二十点五米,面积一百零二点五平方米,昔时村中青壮年多在此练拳习武,前有石埕,亦可演唱、评话。岁月沧桑,宗祠几经修葺,与原貌相差甚远。
福州马尾区朏山下新楼(大厝里)支祠(遗址)
朏山大厝里支祠,遗址位于朏山公婆厅宗祠左侧二十多米处,由下新楼房邵琪公派下所建,元朝时期建筑,两厢为住家,中间为祠,土木结构,封火高墙,四扇三间,二进三天井,分二层上进,前座大门口悬挂进士牌匾,二进大门口悬挂文魁牌匾。宽度十三点一米,进深三十八点二米,建筑面积五佰点四二平方米,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八日毁于火患,不复存焉,今大厝里支祠旧址仍存,民居改建,但不复昔时之景观。
福州马尾区朏山上新楼(山坪顶)支祠(遗址)
朏山山坪顶支祠,遗址位于山坪顶街北侧,由楚苌公第十八世孙邵璨公派下所建,元朝时期建筑,土木结构,封火高墙,宽度十点四米,进深二十米,建筑面积二百零八平平方米,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毁于火患。
福州白水井邵氏大宗祠(遗址)
白水井邵氏大宗祠遗址,在福州城里道山路白水井。清康熙年间建成。清代朏山人邵惟莘曾慷慨献资,并献石门竖、石门压一付。宗祠建筑为土木结构,封火高墙,四扇三间,三进两天井,分三层上进,大厅内悬挂邵积诚进士等牌匾(目前由于资料欠缺,肯定不止一块牌匾)。宽度约13米,进深约38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前埕邻街,门前右边有白水井,前座左边山墙外有一间大厨房,三间大宿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曾改作福州南门红星布鞋厂仓库,九十年代后被拆除,作为房地产开发用地。当初在福州建大宗祠,目的以方便福州邵岐房、福州城里房(鳌峰坊新塔、武林观梅堂、慎修堂、三山尾房)、福州连江石头房、马尾朏山房等邵氏宗亲共祀祖先。如今宗祠已不复存在,甚为憾哉!
福州连江敖江镇石头村――东陵堂邵氏宗祠
祀西周召公奭、汉召平、唐邵楚苌、宋邵旻等。宗祠位于福州连江敖江镇石头村,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五年重建,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32平方米。文革其间几遭破坏,柱联、牌匾等名贵文物被盗损毁。1988年虽经修缮,且受白蚁蛀蚀,日渐破损。2004年8月石头房族中贤达倡议重建,筹资约200余万元。同年12月25日成立邵氏宗祠理事会,2005年4月13日奠基,拆除了旧祠,在原址上扩建,2006年12月1日竣工。新祠占地面积达42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80平方米。祠内正屏柱联:“王室赖匡扶穆武後世世为有周卿士,朝家劳捍卫绍兴间时时著大宗战功。”正栋柱联:“洛水蓄奇才溯分陕而遗爱甘棠无忝宗室朔望,卫州钟秀气读乐窝之流传实录居然理学名家。”前厅柱联:“逸志寄城东长安中数畝瓜田留旧德,治功悬斗北出宰处几茎芝草焕新章。”游廓柱联:“蓟北蕃枝旧,闽南衍瓞新。”拜廓柱联:“功德盛而殷薦隆斯为先泽,子孙才则宗族大是在后人。